本篇文章1647字,读完约4分钟
最近,许多经济分析师和海外媒体预测,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将低于7%的新分水岭。中国人民银行2月4日在RRR的降息也被一些西方媒体解读为中国经济停滞的信号。

不可否认,在经济学中,数字说明了问题,而gdp增长率是检验一个经济体宏观状况的关键信号。因此,客观地讲,关注“速度”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中国经济而言,数字的意义不在于表面,而在于背后反映的变化。换句话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应该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

过去几年,中国的两位数增长总是让西方感到不可思议。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的经济变化超乎想象。如今,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常态”,这继续引起全球广泛的讨论。许多海外经济学家承认,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各种风暴后保持稳定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宏观决策能力能够与时俱进,并利用这一趋势。

事实上,关于中国经济增长进入“六次”的讨论已经在海外进行了一段时间。最近,甚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将中国的增长率调整至7%以下。该组织的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不久前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中国今年和明年的经济增长预测分别降至6.8%和6.3%。

布兰查德还自信地表示:“中国2014年7.4%的经济增长与我们的预测相符。”对于一个好的听众来说,其含义不难理解。
然而,即使是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样的权威机构,其经济预测通常也是根据实际变化动态修订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中国首席代表Xi·瑞德在预测经济放缓时指出,中国经济出现了许多新的积极信号,包括服务业在经济增长贡献中的比重上升和消费增加,而房地产业回调和金融机构去杠杆化是更健康的经济表现。

事实上,大量海外报道对中国经济充满了乐观的分析。德国《明镜》周刊最近发表的一篇分析文章的标题是“中国经济放缓是件好事!文章称,增长放缓是经济结构改革要付出的代价,这有助于降低经济发展的生态成本,降低资产泡沫破裂的风险,防止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中国经济需要“挤水”,“不要把gdp当成英雄”,保持“战略决心”,适应“新常态”。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习近平主席关于中国经济具有战略优势的论断已经多次深入人心。

但一些西方媒体仍有疑虑。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新文章“借贷太多,建设太多”,在当前西方“中国经济担忧”中极具代表性。他们认为,中国经济近期最大的风险在于房地产、地方债务和金融,这甚至可能导致就业危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最近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对此做出了强烈回应。中国有一张强大的“储蓄卡”——储蓄率超过50%,中国政府有能力确保地区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会发生。对于全球增长,中国多年来的持续贡献是显而易见的。2014年7.4%的增长率也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

至于就业,很久以前,中国就痴迷于“保8”。政策制定者和许多知名经济学家都说,只有大约8%的增长率才能保证每年900多万个工作岗位和社会稳定。
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的“八保”负担可以完全放下。2014年,当经济放缓至7.4%时,中国的就业人数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去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300万个。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在一个论坛上强调,事实上,就业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并不那么僵硬,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将降至6%,就业不会成为大问题。

中国经济正转向“中速至高速”增长。在国际上,5%至7%可被视为“中速和高速”。放开“包8包”,中国就不用给自己戴上“包7的枷锁”。
是时候真正放开“gdp主义”和“gdp崇拜”了。即使我们告别了“七次”,它也不会成为中国和世界的噩梦。作为中国第一个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省级行政区域,上海最近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设定具体的增长目标,这一点意义深远,需要时间消化。

时间时不时地变换。无论是在海外还是在国内,中国经济都应该超越“速度复合体”,回归更真实、更稳定的增长。
正如中国资本市场高级研究员、上海第一金融战略发展部主任谢所说:“我们宁愿要一个健康的6%,也不愿要一个虚假的10%。”
标题:新增就业未减反增 中国经济增长放下“保8包袱”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388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