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86字,读完约3分钟
北京通州区即将告别“沉睡的城市”。
近日,北京市市长汪安顺在通州区调研时指出,要充分发挥全市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作用,承担起承担和解决首都战略定位的双重责任,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新城。

此前,北京市人大通过的《2015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今年要加快城市副中心建设,完成通州核心启动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推进北京环球主题公园等重点项目,做好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

加快通州区建设对北京来说意义重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研究所产业布局办公室主任李小华表示,通州之所以被称为“睡眠城市”,是因为这个城市几乎没有什么产业,居民住在这里,在城市里工作,每天往返乘坐地铁。

“通州有了一定的产业后,将有助于改善这种状况,缓解北京的交通拥堵。”他说。
许多专家认为,通州下一步应该引进一些高科技产业,但不符合北京定位的产业应该尽快搬迁。
公共服务需要改善
2014年,中央政府提出北京作为政治、文化、科技和国际交流中心的定位后,北京周边城市传播了打造各种副中心的理念。
河北省政府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构建以京津为核心,以石家庄、唐山为区域中心,以其他区市为支点的合理城镇体系。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还提出将石家庄定位为京津冀城市群的南方副中心城市,唐山定位为东北副中心城市,邯郸定位为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保定此前曾听说过成为首都行政中心的消息。

然而,北京仍然把通州作为它的副中心。
《2015年北京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城市副中心建设,完成通州核心启动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推进北京全球主题公园等重点项目,做好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研究所产业布局办公室主任李小华指出,北京的提法可能与河北各城市的思路并不矛盾。
因为“北京的副中心”是从城市的角度来看的。如果说它是“首都副中心”或京津冀(首都经济圈)的副中心,那是从更广的角度来说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都市研究所教授叶认为,通州作为北京的副中心并不影响廊坊和保定作为副中心的定位。北京应该有不止一个分中心。“如果北京只有一个分中心,可能会导致另一个地方出现严重的城市疾病。”

目前,通州几乎没有产业集群,尤其是像中关村这样的医院、学校和产业。
李小华介绍说,许多函数仍然很难求解。例如,通州区多年前为北京政府准备了土地,但从未搬到那里。“现在搬迁更加困难,因为需要建一座新的行政大楼来搬迁。目前,国家政策不允许这样做。”他说。

双重责任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都市研究所教授叶指出,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北京将由东向南发展,天津将由东向西发展,通州将是北京东进的重点。
然而,通州区作为北京的副中心,很难定位。原因是,一些不适合北京功能的产业应该放开,而适合定位的产业应该承接,但很难一蹴而就。
汪安顺指出,通州区要积极融入首都整体发展,在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中承担起承担和化解的双重责任,在构建“精致”经济结构中承担起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双重责任,在京津冀协调发展中承担起自我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双重责任,努力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和谐宜居首都做出更多贡献。

河北经贸大学教授张大伟对环渤海经济有着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北京之所以大力发展通州,是因为北京的产业救助还需要国家层面的协调,而北京郊区县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因此,在功能救济方面,它选择了先从主城区向郊区转移的政治策略。
标题:北京定调通州为城市副中心 担负承接与疏解责任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389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