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33字,读完约8分钟
在2015年央视《21世纪经济报道》春节晚会上,借助全息投影技术,在著名歌手李宇春的歌曲《蜀绣》中,四个“李宇春”头像与主唱互动起舞,变化优美,被观众戏称为李宇春、夏、秋、冬。

这是“全息投影”或“虚拟成像”技术在春晚等公共舞台上的首次应用。全息投影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来再现其三维图像。
这些酷技术,包括全息投影,超出了人类现有知识的理解水平,被科技界称为“黑色技术”。
虽然“黑色技术”是一个罕见的词,但它的应用一直很频繁。由于计算能力的指数增长,在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技术和其他方面,原本遥不可及、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技术正在成为现实。

其中,来自中国的科技公司第一次摆脱了中国制造的“追逐者”角色,走在了这一领域的前列,并正在成为这一“黑色技术”浪潮的领导者。
“黑色技术”接近奇点
2015年1月,在微软公司的视窗10会议上,该公司发布了一款可穿戴的增强现实设备全息透镜。当用户佩戴该设备时,他可以在投影仪附近看到虚拟场景。
在全息镜头出现之前,相关的虚拟现实产品包括facebook收购的oculus和微软开发的kinect,但它们“还不足以让人震惊。”新发布的全息透镜通过精确定位、相机深度扫描、图像识别、实时3D计算和建模实现了“虚拟现实”的产品化,实现了虚拟图像与现实生活的远程交互。

微软发布的演示视频显示,全息透镜可以指导用户远程、准确地在家修理水管。将来,如果“维护”的对象可以从简单的水管变成人的血管,甚至驾驶无人驾驶飞机...当这成为现实时,未来的医院和工厂需要重新想象。

微软依靠全息透镜来摆脱它的旧形象,而备受瞩目的谷歌当然不会被超越。
2015年1月,谷歌的子公司波士顿动力公司发布了“机器狗”。这只智能机器狗不仅能模拟跑步、攀爬等动作,还能保持平衡,即使被猛踢也不会摔倒。想想看,这难道不是科幻电影中描绘的未来机器人的形式吗?

在诸如虚拟现实技术和机器人等酷的“黑色技术”背后,人类在计算能力和材料领域正呈指数级增长。
美国未来学家、《奇点逼近》一书的作者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认为,社会模式变化的加速将与信息技术的指数增长率相同,一旦经过某个阶段,就会呈现爆炸式增长。与线性增长不同,指数增长令人困惑。它从微小的增长开始,然后以惊人的速度爆炸。

雷库兹韦尔认为,随着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几何级数发展,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新时代。
历史数据也支持指数增长。根据摩尔定律,微处理器的性能每18个月翻一番,或者价格减半。以世界500强超级计算机为例,世界500强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呈指数级增长。截至2014年11月,全球500强的峰值浮点计算能力达到了308.9 pflops/s (1 pflops = 1015个浮点运算),而十年前的2004年11月为1.1pflops/s。

60多年来,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指数增长一直依赖于冯·诺依曼模型,研究机构一直致力于开发包括量子计算在内的非冯·诺依曼计算机,以实现计算能力的突破。D-wave是唯一一家销售量子计算机的公司,它声称已经有两台量子计算机投入使用。此外,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日立公司开发了一种可与“量子计算机”相媲美的新型计算机,配有两个伊辛芯片处理器,可“有效解决元件数量不断增加的组合优化问题。”

计算能力的突破使新技术接近突破临界点(奇点)。突破奇点后,新技术将会爆发并进入快速普及状态。
就人工智能而言,在超级计算机深蓝击败人类象棋大师之后,计算机程序尤金·古特曼于2014年6月首次通过了图灵测试。图灵测试被认为是现实人类和机器人之间的一个重要临界点。

此外,2014年8月,《科学》杂志(Science)的封面报道称,ibm和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开发了一种名为truenorth的突触芯片,它可以模拟神经元、突触和其他大脑功能来执行计算,共有54亿个晶体管,是传统计算机处理器的四倍多。

除了计算机,在生物技术领域,十年前,人类基因组测序花了世界上十多个国家,花费了十亿多美元来完成。十年后,个人基因组测序的成本从2001年的约9500万美元下降到目前的不到1000美元。随着计算能力的指数增长,价格大大降低。

在雷·库兹韦尔看来,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将会有颠覆性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可能会改变整个行业甚至整个经济。
中国领导层已经注意到了这一趋势。2014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科学院第17届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12届院士大会上指出:“‘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并将对全球制造业产生影响。模式。”

在这三个领域,中国企业并不落后,甚至领先。
中国公司是从后面来的
当我们习惯了来自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虚拟现实、智能机器人、量子计算和基因测序等酷“黑技术”后,中国科技公司的一批新技术正在改变我们对中国科技公司的“山寨”和追随者的印象。

2月24日,马丁捷特袋公司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该公司曾生产制造出第一台单人垂直控制飞行设备。其母公司是光启科技公司(0439.hk),成立于2010年,绰号“外星科技”。它位于深圳,拥有2600多项发明专利。

光启科学的专长是超材料技术,它可以使光波等电磁波改变其通常的性质,达到“隐身斗篷”的效果。据了解,广汽首创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创新技术,如超频电磁调制技术、超材料技术、智能光子技术和邻近空.这使得该公司的股价从借壳上市时的0.4港元飙升至5港元以上,市值飙升21倍,至179亿港元。其中,在空附近的开发中,光启科学的飞艇方案领先于美国,这就是在空.附近飞行的“特斯拉”

除了广汽科技,中国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三大领域都有相应的标杆企业,甚至在一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在人工智能领域,谷歌x实验室的“谷歌大脑项目”已经能够在youtube视频中识别猫等动物;脸谱人脸识别程序深层人脸的识别率达到了97.25%,与人类没有什么不同...

不仅是西方国家,中国公司百度也在进行人工智能研究。百度在硅谷成立了百度美国研究院,并聘请谷歌大脑之父吴恩达作为首席科学家来领导百度大脑项目。

据报道,百度大脑现在相当于2-3岁儿童的智力水平。它的运行速度是谷歌2012年推出的“谷歌大脑”的100倍,是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2013年推出的电脑大脑的10倍。它已经在世界人脑工程的研究和开发中处于领先地位。

在基因测序方面,美国的illumina和life tech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中国华大基因通过收购全基因组公司获得了基因测序设备,并建立了基因测序产业链。BGI的目标不仅是建立一个基于数百万人的dna的大规模基因数据库,而且要“把它作为新药开发、先进基因研究和公共卫生政策改革的跳板。”

在以“黑色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浪潮中,中国的科技实力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其背后是中国高科技产业的成熟、工程师红利的不断提高以及全社会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这已成为“中国的人口红利2.0”。

根据科技部的数据,2014年研发支出达到1.34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中国的研发支出从2009年的5802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18万亿元,五年内翻了一番。其中,近十年来,中国科研人员发表的国际科学论文数量达到136.98万篇,居世界第二位,被引论文数量居世界第四位,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根据经合组织的数据,中国在2009年成为世界第二高的国家。中国计划到2020年将国内生产总值的2.5%投资于R&D。据估计,到2019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R&D投资最多的国家。(编辑郑声·辛赵佶)

返回21世纪主页> >
标题:奇点临近:中国“黑科技”公司群落崛起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407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