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65字,读完约3分钟

Ppp模式“叫好卖不好”,除了大部分投资项目是公益项目,回报率低,民间资本担心风险,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反映了民间资本对政府诚信的担忧。地方政府应树立诚信第一的理念,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严格按照ppp运营模式规范自身行为

PPP模式“叫好不叫座” 离不开政府诚信

近日,民生证券研究所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称在去年9月国务院发布《地方政府存量债务清理处置办法》前后,各地陆续推出了总额约1.6万亿元的ppp项目,但截至目前,实际已签约约2100亿元,实际签约率为13%,仅占总数的八分之一。

PPP模式“叫好不叫座” 离不开政府诚信

Ppp模式是在投资增长乏力的环境下,中国政府鼓励民营企业和政府共同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新型投融资模式,旨在实现政府和民间资本的互利共赢。在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比较大的情况下,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更多的市场意识和现代管理理念,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还可以为民间资本开辟新的投资渠道,对经济的稳定和复苏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调动民间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但是,尽管有关部门和地方做出了努力,ppp项目的实际落地情况并不乐观。

PPP模式“叫好不叫座” 离不开政府诚信

现实中,ppp模式“叫好卖不好”,除了大部分投资项目是公益性项目,回报率低,民间资本担心风险,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反映了民间资本对政府诚信的担忧。一些地方政府以ppp模式扭曲了双方的平等互利关系,使得民间资本产生恐惧心理。这些地方政府缺乏公信力表现在三个方面。

PPP模式“叫好不叫座” 离不开政府诚信

首先,传统的投资思维观念根深蒂固。在投资活动中,“老板”思想严重,甚至投资合作行为被政府的强势地位任意支配。政府会影响企业运作,政府权力压制企业决策,无法保障私人资本的合法企业权益,使ppp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流于形式。第二,在一些地方,意识形态还没有得到足够的解放,他们害怕从私人资本中获得太多的利益会影响政府的投资收益,于是他们变戏法似的给私人资本制造困难,甚至故意设置障碍来干扰合作模式的正常运行。有些地方过分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不考虑合伙人的合理权益,导致民间资本屡遭挫折;在一些地方,本着“政府吃肉,企业喝汤”的思路,能源、通讯等高收益项目仍然被国有企业垄断,一些回报低、投资周期长的公益性投资项目被投向民营企业。第三,缺乏契约精神,权力被用来压制法律,而在领导层更换之后,往往会制造另一套。

PPP模式“叫好不叫座” 离不开政府诚信

看来,地方政府观念的转变对ppp模式的成功运行至关重要。地方政府应树立诚信第一的理念,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严格按照ppp模式规范自身行为,消除行政制度障碍,使ppp模式成为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的高地。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一是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评价体系,确保ppp始终健康运行。二是尽快形成科学的收入分配模式,建立一套动态调整的定价或政府补贴机制,形成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同时,建立绩效评价机制,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调整投资回报,从而吸引社会资本。

标题:PPP模式“叫好不叫座” 离不开政府诚信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4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