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64字,读完约9分钟

从2014年3月1日起,中国第一个综合性金融改革试验区温州金改革区正式实施了第一部地方金融监管法规《温州民间融资管理条例》,这也是中国第一部民间金融监管法规。这项规定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超过300万英镑的大额私人贷款必须强制登记。回顾一年的实践,这种强制性做法是否不仅涉及规范民间借贷管理,还涉及公民的财产隐私和个人收入信息披露工作?它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它能继续下去吗?

温州民间借贷:从“义气”到“契约”

防范民间借贷风险

2011年下半年,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和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影响,以房地产投机者闻名的温州市爆发了民间债务危机。由于过度的房地产投机、煤炭投机和货币投机,许多个人和私营企业遭受了重大损失。因此,人们不能借钱和不想借钱的发生率很高,许多人卷入了民间债务漩涡。随后,债务危机蔓延到银行业,涉及的债务总额达数千亿元。它极大地损害了温州的金融业和区域经济。

温州民间借贷:从“义气”到“契约”

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批准温州设立中国首个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确定了12项金融改革任务。为完善民间借贷信用体系,保护公民和企业的资产利益,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支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同时有效防止非法存放、变相吸收公款、从金融机构套取信贷资金等毒瘤复发,温州金改革12项重要任务的首要任务是“推进民间借贷规范化、阳光化”。因此,开出正确药方的特殊法律法规被推到了历史的舞台上,这也是温州金融改革的主要成就之一。

温州民间借贷:从“义气”到“契约”

该条例首次规定了民间借贷的登记:如果单笔贷款金额超过300万,或累计贷款总额超过1000万,或借款人向特定对象借款超过30人,借款人必须到政府财政管理部门备案,即申报登记并备案。

温州民间借贷:从“义气”到“契约”

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张振宇认为,只要登记备案,贷款程序就会得到相应的规范,比如,借款人和贷款人都应该签订标准化合同,明确抵押物等。过去,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元的贷款只需一个电话就能“结清”的现象不会重演。通过登记和备案,借款人的贷款行为被纳入政府信用信息系统,其信用表现受到无形约束,从而使贷款人的资金能够得到额外的安全保障。登记导致监管,这迫使私人借贷进入政府监管的牢笼,成为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

温州民间借贷:从“义气”到“契约”

为此,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台了配套措施,考虑是否立案民间借贷纠纷,立案材料必须是其中的一份材料。法院在裁决民间借贷案件时,优先采纳已登记的借贷证据。

温州民间借贷:从“义气”到“契约”

登记和备案制度正在逐步推进

然而,有些人不欣赏政府的好意。温州企业家协会负责人曾表示:“备案制”有利于规范民间借贷,但也存在诸多弊端和令人担忧的地方。首先,它涉及借款人和贷款人双方的隐私,贷款人的财产缺乏安全性,借款人的“缺钱”信息可能会被人知晓并失去“面子”。其次,借款人和贷款人的信息和财产“基础”在公开后自然会受到政府的监控,但他们担心自己将来不会受益。第三,贷款人的利息所得税被置于阳光下。因此,它的作用非常有限。

温州民间借贷:从“义气”到“契约”

在多重担忧的影响下,许多借款人宁愿冒触犯法律的风险,也不愿登记备案。

温州民间借贷服务中心总经理许告诉记者,在实施登记制度的前两三个月,登记量还算不错,这可能与宣传导向有关,但随后登记量有所下降。

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登记备案。2014年5月,温州一家阀门制造商的老板李接到了几笔大额订单,急需一大笔钱。他与贷款人葛先生协商贷款1000万元,双方同意在市民间贷款服务中心登记备案。李先生说:“如果我没有记录,我就不会借,因为我怕碰上‘非法集资’的红线。”按照程序进行记录是一种合法的行为,受法规保护。”该行的葛表示:“正是因为有了额外的备案程序,与过去私人‘一对一’的非正式贷款相比,贷款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可以放心地贷出这么多钱。”

温州民间借贷:从“义气”到“契约”

记者了解到,人们对备案登记制度有一个逐渐理解和改变态度的过程。通过政府和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多渠道、多形式的大力引导和宣传,通过政府和法院优惠政策的积极吸引,民间借贷服务中心提供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服务。人们逐渐不再承认备案登记制度,而是自愿接受它。自2014年9月以来,注册和备案的势头一直在上升。

温州民间借贷:从“义气”到“契约”

过去,内部筹资(一对N)经常被包括在非法筹资中。2014年9月,温州市鹿城区一家新材料企业从152名员工中筹集了1000多万元用于技术改造和扩大生产规模。为了安全起见,企业将把这一筹资信息提交给私人借贷机构进行登记。店主说,因为集资金额大,注册后的集资行为是正当的,这是对我们的一种保护。

温州民间借贷:从“义气”到“契约”

记者了解到,温州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开发了一个登记备案软件,形成了中国第一个“民间版”的信用记录系统,为借款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为资金增加了一个“安全阀”。下一步,信用记录系统与政府和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系统并行运行,三方可以共同构建覆盖面广的信用体系。该中心组织了五次大规模的注册宣传和咨询活动,有5000多人面对面。一个私人贷款登记和备案服务网络已经开通,提供在线服务,如贷款合同文本、贷款指导以及风险预警和预防。在城市地区的8个政府街道办事处设立了登记和备案服务点,以方便人们登记贷款交易,使网上登记和备案率高达50%。这些工作有效地促进了登记制度的实施。

温州民间借贷:从“义气”到“契约”

随着登记备案制度的逐步推进,人们实际上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三个“逆转”好处:过去是贷款人到期后的旧催款,但现在借款人可以自觉偿还贷款。过去,很多人都不好意思让朋友打借条。最后,有些人甚至不能在有争执时交朋友。经过政府的干预,它现在已经成为一张借记卡、一份合同和一份登记,而不会伤害朋友的感情。

温州民间借贷:从“义气”到“契约”

根据温州市金融部门的数据,截至今年2月底,温州共发放民间贷款9656笔,总交易额122.22亿元。其中,备案制实施后登记备案的民间贷款7035笔,金额近100亿元,平均每天20笔,每笔140.4万元,平均年利率16.09%。

温州民间借贷:从“义气”到“契约”

温州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缪欣浩表示,诚信不仅要靠道德来维护,还要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温州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据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财务院长高兴兵介绍,2014年,全市法院共受理民间借贷案件15009件,涉案金额165.53亿元,同比分别下降9.81%和7.28%。

温州民间借贷:从“义气”到“契约”

温州经验的“溢出效应”令人担忧

据温州有关部门统计,在温州爆发民间债务危机之前,全市民间资本达到7000多亿元,民间借贷规模达到1200亿元。受危机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2014年民间借贷规模降至近800亿元。据有关专家介绍,登记量占民间借贷总规模的八分之一,这表明温州民间借贷已经从无序走向有序,从“忠诚”走向理性,从熟人社会走向契约社会。

温州民间借贷:从“义气”到“契约”

温州民间借贷服务中心总经理许认为,从一年的实践来看,人们对登记备案有不同的看法。近100亿元的备案金额表明人们的备案意识正在逐步增强。虽然很多人担心“备案系统”涉及的个人信息、财产数量、交易情况等个人隐私,但很多人选择备案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的资金来源合法,他们的资产不怕被监控。更重要的是,在评估和权衡利弊之后,他们终于明白了防范风险和确保资金安全是第一要务。他预测,2015年,民间借贷的注册金额将达到120亿至150亿英镑。

温州民间借贷:从“义气”到“契约”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认为,越来越多的申请表明,越来越多的温州人已经学会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钱袋。2014年9月底,在中国金融协会举办的中国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研讨会上,他要求总结推广温州民间借贷备案管理试点经验。

温州民间借贷:从“义气”到“契约”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财富的快速积累以及企业融资需求的不断增加,民间金融发展迅速。2013年,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研究中心走访了中国262个县的28143户家庭,计算出中国民间借贷的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

温州民间借贷:从“义气”到“契约”

值得注意的是,据央行研究局统计,截至2014年6月,山东、湖南、内蒙古等15个省(区)借鉴和复制了温州经验,设立了77个民间借贷服务中心负责备案登记,表明民间借贷备案制度的可行性增强。温州的经验也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央银行正在借鉴温州的经验,探索并率先制定《非存款贷款机构条例》。

温州民间借贷:从“义气”到“契约”

缪欣建议加强p2p借贷的备案工作,落实p2p平台必须向注册服务中心备案的措施,以提高私人借贷备案的覆盖面。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民间借贷信用体系,实现与中国人民银行信用体系的有效结合,帮助民间借贷贷款人有效识别借贷风险,从而提高贷款人自愿备案的积极性。

温州民间借贷:从“义气”到“契约”

温州市金融办副主任谷玮认为,鉴于备案制度带来的公民财产隐私权保护与民间借贷规范化之间的矛盾,建议不要“一刀切”,区分“一对一”借贷和“一对十”借贷。前者大多属于私人资本交易所,通常用于购买房屋,没有必要强制备案。后者是一个人从很多人那里借钱,所以很容易转向吸收公共存款,这需要强制申报。

标题:温州民间借贷:从“义气”到“契约”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4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