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91字,读完约3分钟
我们的评论员张力维
几天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一位官员写道,中国建立国家住房银行的条件已经成熟,他希望中国能在美国建立一个类似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机构,提高家庭购买力,促进城市化发展,帮助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

这一建议是基于“房地产市场必须稳定”,即房地产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对经济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房地产不应该混乱,必须稳定。这是房改以来官方主流观点的延续,也是民间认为房地产“主导”中国经济的理论来源。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在这个概念的指导下飙升。

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经历了滞胀,而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是巨大的,积压越来越多。同时,要解决房地产行业上游产能过剩的问题,防范过度依赖土地融资的地方融资平台和影子银行的风险。因此,有人认为,“为了保持区域和系统风险不发生的底线,有必要将住房政策的方向从调节供应转向培育需求。”所谓需求管理就是提高家庭购房能力。在盈利能力和流动性的约束下,商业银行很难降低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通过国家住房银行提供低息贷款,可以解决“贷款难”和“贷款贵”的问题,有效提高家庭购房能力,增加住房消费需求。这就是建立“国家住房银行”的逻辑。

我们支持建立国家住房银行,不仅是因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第二十三条提出了“研究建立住房政策金融机构”的设想,也是因为在我国,住房拥有率高,大多数家庭都有住房。目前,刚性需求是针对城市低购买力家庭或个人以及想住在城市的农民。他们对贷款利率水平很敏感,但目前的住房公积金政策很难提供帮助。因此,建立国家住房银行,让更多的低收入家庭拥有住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但是,成立银行的前提应该是房地产市场调整到位。虽然房地产市场目前处于低迷状态,但价格仍然很高,而且市场对降价几乎没有反应。开发商仍像以前一样,等待着变化,押注政府拯救市场。如果房地产市场不进行自我调整,“国家住房银行”的迅速推出相当于救市,实际上是对开发商的财政补贴,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此外,将住房公积金管理系统转化为国家住房银行的方法也需要探讨,因为这一系统已有20-30年的历史,仍需深入改革,其各种弊端也屡遭诟病,如管理成本高、服务效率低等问题,尤其是缺乏金融专业属性。鉴于美国“两房”贷款审批门槛低造成的悲剧性后果,国家住房银行应具备商业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不应过分强调其政策。因此,如果一个住房银行成立了,它可能会更好地找到另一种方式。

我们认为,一方面,我们应该尊重市场的自我调整;另一方面,要着眼于长远,帮助中低收入人群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同时防范信贷风险,避免重蹈两房的覆辙。(编辑朱乃娟)
标题:住房银行的前提应是市场调整到位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495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