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11字,读完约4分钟
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改革,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体制机制,实现中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在备受外界关注的上海自贸区“试验场”中,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无疑是最受关注的。具体内容包括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金融机构资产价格市场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外债管理模式改革和跨境融资推广等。实现这些改革和创新目标是困难的、有风险的,并且涉及广泛的领域。测试结果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应对国内外的挑战,以及能否有效控制上海自贸区经验向全国复制和推广过程中的风险。这对进一步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从上海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的记录来看,上海自由贸易区的金融改革和创新成果正在逐步显现,特别是最近沪港通的推出,有关部门放开允许自由贸易区内符合条件的个人开立资本账户,以及上海自由贸易区外外资银行跨境人民币资本集中运营业务的正式启动。可以看出,上海自由贸易区在金融改革和创新领域的积极和可重复的溢出效应正在显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一,以国家金融改革总体战略为重要导向。上海自由贸易区的金融改革和创新不仅限于几十平方公里的实验区。其发展趋势的每一步都与国家的整体金融改革相呼应,并以国家金融改革的总体战略为指导。

第二,制度创新是内部核心。与一些功能性设计相比,上海自贸区定位的核心是实验,注重制度创新,其意义在于成功后向全国推广。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和创新绝不是形成资金聚集的“洼地”,而是在最困难的金融改革和创新领域进行制度意义上的创新,探索可以在全国推广和推广的经验,避免金融开放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第三,新自由贸易区是方向。传统的自由贸易区通常由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领土内建立,强调更高的贸易管理自由和更优惠的经济政策。一年多来,上海自贸区在提升传统自贸区功能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大胆超越。与传统的自由贸易区不同,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开放主题是促进投资自由化而不是贸易自由化,产业定位是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而不是扩大加工制造业,发展主题是以改善贸易功能为重点而不是通过降低关税来增加贸易量。

第四是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一个重要目标。从一年多的实践来看,上海自贸区既不是一个与内地市场隔离的“特区”,也不是一个完全“走出去”、容易导致资金和价格双重套利的离岸市场。相反,它以服务实体经济为重要目标,一切措施都是以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目标,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促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稳步有序可控先行。

第五,金融机构和市场组织是创新主体。上海自由贸易区的金融改革创新是坚持以各类金融机构为主体,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目前,在上海自贸区内,各种金融机构开始顺利地为各种金融产品提供创新和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贸区实体经济的需求。

第六,底线是防范金融风险。为了有效地积累经验,我们必须把风险防范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在这次实验中风险防范意识不强,措施不到位,造成金融风险,不仅会影响整个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还会大大降低中国金融改革创新的总体布局。从实际出发,上海自贸区坚持“一线开放、二线管理、适度渗透、有效监控”的原则,充分发挥腹地优势和辐射效应。

虽然上海自贸区建立时间不长,但在金融改革创新、摸着石头过河等方面仍在探索许多措施,但一些可以复制和推广的制度性成果已逐渐显现出来。展望未来,上海FTZ金融改革创新应形成一个可复制、可推进的重要方向,重点落实中央关于建设和管理试验区的重大决策,更好地推动相关金融改革计划取得实效。具体而言,围绕金融改革创新的市场化、国际化和法制化,形成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境外融资、银行准入、期货市场等协同推进的新格局。形成,从而实现重要金融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破冰”,全方位推进中国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
标题: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溢出效应 与国家金改相呼应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502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