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86字,读完约3分钟
《时代周刊》评论员沈阳
位于西非的尼日利亚每天可以生产200多万桶石油。然而,由于炼油设施严重短缺,成品油严重依赖进口。特别是自5月以来,几家航空公司/公司的油轮司机举行罢工,导致航空公司/飞机停飞。成品油的短缺使得加油站用光了石油,企业和政府机构不得不提前下班,因此无法保证沟通。

这场危机在尼日利亚3月29日大选之前就已经酝酿了。担心5月29日上任的新总统布哈里(Buhari)将取消实行多年的燃油补贴,燃油批发商努力在本届政府下台前维持特权。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经济结构原因:中国的燃料批发价格普遍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没有政府补贴,批发商很难继续供应燃料。这样一个纯粹的经济话题会变成一个国家的政治危机。

很难说尼日利亚的自然禀赋有多糟糕。2014年4月,根据最新的国内生产总值统计,尼日利亚的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为5,221.8亿美元(世界第30位),人均3,002美元(世界第142位)。其经济规模超过南非,跃居世界第26位,成为非洲最大的经济体。这是一项经济发展成就,尼日利亚曾经受到国际投资界的青睐。例如,高盛曾将英联邦成员国尼日利亚列为世界上最有希望的“未来11国”。

据说,发达的金融、法律、通信和运输行业,以及非洲第二大证券交易所(尼日利亚证券交易所),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有着频繁的经贸往来,尼日利亚可以有更好的前景。

然而,好的系统不一定带来好的性能。
尼日利亚总人口超过1.7亿,南部的基督教人口与北部的穆斯林人口比例接近1: 1,前者占44.21%,后者占52.61%,传统宗教约占3%。由于联邦政府在联邦制下的相对弱势,伊斯兰法律已经在北方的一些地方被采纳。“博科圣地”成立于2002年,自2009年以来多次发动恐怖炸弹袭击,造成无数平民死亡,其中一次袭击城市,引发与政府军的激烈冲突。

这场“文明冲突”的背后是大国之间的较量。中东的一些势力影响一些人,而西方的一些势力影响其他人,在这个动荡的国家以和平或非和平的方式竞争。2003年的大选,普遍实现了自由、公正、秘密和定期的选举,堪称民主尼日利亚的奇葩。然而,民主框架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它可以一揽子地回应非洲国家的共同悲剧困境:制度变迁在某种程度上是某些精英与西方国家之间交易的结果,而不是哈耶克意义上的自发秩序基础上的社会自然变迁的结果。在看似现代的国家治理体系下,其国家治理能力是非现代的。那么,如何使经济发展独立于四年一次的大选,而不因为政治力量的更替而产生破坏性的剧变呢?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国际金融新闻》6月2日的通讯中的文章“非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正遭受石油短缺之苦”看到了尼日利亚危机的一些真相。正如美国商业新闻网站“应时”在这篇文章中所引用的那样,“尼日利亚最近的石油短缺危机再次证明了该国改革的紧迫性”,这是一个自然的结论吗?

我们不是在预测尼日利亚将走向何方,而是通过对“制度”和“文化”的结合分析,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层面上的经济变革和政治变革之间的一些规律性关系。就制度经济演变的逻辑而言,尼日利亚可以被描述为一个值得非洲关注的经济样本。
标题:仅仅是权争让非洲最大产油国闹油荒吗?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573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