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388字,读完约18分钟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创新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还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然而,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是什么?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基本现象和问题,即在传统创新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它也是一个发达国家。为什么美国能够凭借新经济的发展力量,将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甩在后面?为什么中国被世界公认为是政府支持创新最多的国家,但创新效果总是不理想?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和演变
当我们将现代经济划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三个经济框架,并将基于熊彼特经典创新理论的创新体系与高科技企业创业体系进行比较,并结合我们对美国、以色列、日本和台湾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解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一是以企业存在为前提的创新经济体系;二是以现代科技企业为基础的新经济体系;第三,为了支持金融创新体系和风险投资金融创新体系。

已经有了一个相对统一的创新概念体系。自1912年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以来,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竞争力的来源之一。创新理论的核心是企业的经济行为,它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而开发新产品、研究和开发新工艺、采用新的组织模式、开拓新的市场和控制原材料供应的经济行为,所有这些都被称为创新。显然,熊彼特的创新属于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行为。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对创新的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熊彼特一开始所说的。先进的创新理论和实践正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变化趋势:从封闭到开放,从分散到整合,从企业内部自主完成到与外部合作伙伴合作,从区域运作到全球舞台。

目前,对于公认的创业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人们常常将创业与创新混为一谈。从科学、技术、工业与经济的关系分析,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基本路径是通过创业创造科技成果,形成特定的企业。由于市场需求和企业的利润吸引力,其他人会模仿企业家精神,形成同一类型的企业。这些企业将在竞争互动中催生一个产业,它将逐渐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或经济生活的支柱,并将形成新的生产力提升

因此,本文在分析创新与创业本质区别的基础上,从科技-产业-经济的关系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历史演进的角度,分析了对现代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解。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农业经济社会、工业经济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虽然三大经济体和社会的科技核心不同,但通过科技创业创建新企业,然后逐步发展成为产业,形成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径是一样的。

农业的形成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人类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不断总结经验,在一万年甚至十万多年的历史中逐渐积累经验,逐渐形成农业种植、畜牧业等。虽然这种农业科技-工业-经济的关系处于很低的水平,但它构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经济社会-农业经济社会。农业经济创新与社会创新的关系极其简单,是一种基于个体的创新模式。创新的周期非常长,创新的手段也非常简单。因为不可能有现代科学工具和分析方法,人们只能依靠天才的“悟性”来创新,也就是说,他们只能依靠经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农业经济和社会以家庭自然系统为生产单位,生产关系不仅简单而且低效,只能维持人们的生存。

为了提高劳动效率,人们创造了工业技术,如冶炼技术、医疗技术、印刷技术、指南针技术、蒸汽机技术等等。早期工业科学技术的诞生仍然是一个基于经验的创造性过程。由于瓦特将数学、物理学和力学应用于蒸汽机的发明和制造,他以科学为基础发起了技术创新。在这些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产业,其历史演变过程是从早期的纺织工业到后来的重化工业。工业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人类生活的享受。然而,工业科学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农业的相互作用,或它在农业中的作用,促进了传统农业向工业化农业的转变,如机械化农业和化肥农业,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工业经济是由所谓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即工业化的农业和工业相结合而形成的。

以工业科技和工业化农业科技水平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高新技术,如电子信息技术、核物理技术、生物技术、海洋科技、航空航天科技(000901,共享它)、新材料科技等。基于这些技术创新的高技术产业已经带来了人类经济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传统产业的高科技化,形成了高科技产业(即进入工业4.0时代),也带动了传统工业化农业的高科技化,形成了高科技农业(即进入农业4.0时代),也就是今天我们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加速了各种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有效性。从经济学角度看,现代高科技产业、高科技产业和高科技农业已经全面形成了以信息和互联网为基础的所谓知识经济时代。

追溯科学、技术、产业与经济关系的演变历史,从中间点可以看出,传统农业的形成是一个典型的创业过程,而后来的工业化农业和高科技农业则是一个创新过程,即农业创业形成后,工业化创新是在产业的作用下进行的,高科技创新是在高科技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作用下进行的。传统产业的形成是一个典型的创业过程,而在高技术作用下逐渐形成的高技术产业是一个创新过程,即产业创业形成后,除了自身创新外,高技术创新是在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作用下进行的。现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经典的创业过程,因此高技术在工业化农业和工业中的作用是一个新的创新过程,即现代高技术产业的形成是一种现代创业,当它作用于传统工业和工业化农业并促进其高科技化时,也是一种高科技意义上的创新。

总之,创业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农业意义上的创业、工业意义上的创业和高科技意义上的创业。同样,创新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的创新,即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高新技术的创新、产业本身和高新技术的创新、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对农业和工业的创新。

基于以上认识,理解创新的基本点是一个企业的经济行为,而一个新技术企业的启动是以创新为基础的,但前提是企业原本不存在,经过一系列系统的创新组合,最终创造出一个企业。可以看出,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创新的本质区别在于,在企业家精神不存在的前提下,创造一个新企业的技术和经济过程;创新是企业在其存在的前提下的技术和经济行为。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现代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

第二,创新和创业必须两手抓
200多年前,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农业经济国家。晋商和徽商在中国的足迹几乎遍布世界,但为什么他们后来就落后了呢?除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实际原因是中国的工业经济基础落后于其他国家。回顾晋商和徽商的贸易模式,他们从事的是农业经营,属于农业经济的创新。

20世纪是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的世纪。然而,在20世纪50-90年代,日本是典型的工业经济落后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花费了美国一半的时间和一半的投资,完成了美国50年的工业经济进程。在20世纪70-80年代,日本有取代美国成为头号经济强国的趋势,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一直在高科技领域崭露头角。根据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以现代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决定了当今国家的地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以高新技术企业的启动为基础的。由于巨大的增长和利润诱惑,其他人纷纷跟随创业,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新经济。

根据这种理解,我们认为传统经济理论将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划分为二元经济结构,这显然不足以解释今天的经济现实。我们认为,中国的经济结构应该是一个三元经济结构,即:落后的农业(指低水平的工业化和高技术)、健全的工业制造体系(指完善的工业体系,但主要是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在中国农业的工业化中作用较弱)和先进的高技术产业(指世界上一些先进技术和产业已经存在的事实)的经济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些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因此,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要加强对创新的支持,还要加大对创业的支持。所有经济发展的经验都表明,金融支持是最好的支持。经验证明,就资金性质而言,政府对创新的金融支持主要是金融支持,政府对创业的支持主要是基于以风险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体系。

我们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即以国家为边界,以一个国家内的不同区域为边界)分析创新和创业的区别。在21世纪,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这必然导致其他国家的效仿。在没有这种产业的情况下,其他国家通过自主创业形成企业,然后逐渐发展成为高科技产业,这将推动本国的经济增长。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果没有这样的产业,这个过程也应该叫做“创业”。在一个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而没有这种产业的国家,这种产业发展得比较晚,这个过程也可以叫做“创业”。

结合熊彼特的经典创新理论,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科学、技术、产业与经济的关系,我们得出结论:创新是在企业存在的前提下,基于企业从事技术与经济关系的活动。另一方面,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在不存在的前提下,经过一系列创新后的技术和经济过程。二者的内在机制都是创新,但创新的基础、过程和风险特征是不同的。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创新符合基于熊彼特经典创新理论的创新特征,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家精神是基于创建一个新企业甚至一个新产业的技术和经济过程。显然,创建一个新企业比企业创新风险大得多。也就是说,从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关系来看,创新和创业既有天然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第三,发展风险投资,实现创新经济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现代发达国家创新与风险投资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的差距。
比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的研发/国内生产总值。美国的平均研发/国内生产总值比率约为2.5%-3%,而日本的平均研发/国内生产总值比率约为3%-4%,明显低于日本,因此日本企业的创新优于美国。根据传统创新理论,美国的传统工业经济落后于日本,情况也是如此。然而,美国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创业和风险投资的金融支持系统比日本更发达。在新兴现代高科技产业的经济发展中,美国的风险投资金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2%以上,而日本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02%。日本的风险资本总量平均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显然,日本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远低于美国。同样,就欧洲而言,比较各国的研发/国内生产总值,芬兰的经济比德国好,德国的经济比英国好。然而,这些国家在创业精神和风险资本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欧洲的风险资本总量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因此现代新经济诞生于美国,而不是这些欧洲国家。

科学技术本身不能创造先进的经济,成功的知识密集型经济不能仅仅依靠制造业。刚刚起步的科技公司需要风险资本,但日本缺乏这种资本来源。在日本,除了家庭,银行一直是小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但对这类资金的担保要求极高。由于这些传统法规和文化标准,日本创造硅谷的努力总是遥遥无期。

总结发达国家发展风险投资的经验,风险投资实际上是一种金融支持系统,支持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和创业,直至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风险投资的金融支持体系加快了一大批科技企业的创业速度,促进了新兴产业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国家未来的经济竞争力。美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经验表现在两个方面:直接的微观技术经济效应和溢出的宏观技术经济效应。

风险投资的直接微观技术和经济效应如下:没有风险投资的支持,中小企业在三年内将死亡90%;接受风险投资的企业创新速度是大型企业的三倍;风险投资的投入产出效益比为1: 11。风险资本溢出的宏观技术和经济效应如下:创造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带来了75%的新就业机会;改善现代家庭收入结构。

风险投资具有如此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因此我们应该尽快发展风险投资产业,以加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真正实现创新型经济。建立风险投资的金融支持体系需要10-30年的时间,这也是科技企业创新创业、获取高回报的酝酿期。这个周期一旦完成,就意味着科技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创造新经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风险投资推动经济发展。

第四,中国创新和创业的五个方面都失败了
1985年科技大会和1985年第一家风险投资机构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创新和创业的开始;1990年代初在各地建立的科技园标志着创新和创业真正进入了实质性阶段;1998年以来,一大批风险投资机构相继成立,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和金融相结合的全面推进;2009年以来,创业板的推出和新三板的扩大表明中国的创新和创业有资本市场的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大众创业创新”,标志着中国的创新创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目前,中国有100多个国家级科技园区、1000多个孵化器、12万家科技企业、上海杨浦区、武汉光谷、北京中关村(000931)等创新示范区和数百家风险投资机构。应该说,创新创业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发展成果仍然不足。当我们把创新创业环境分为行政环境、市场环境、金融环境和文化环境来分析上述问题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的行政环境在支持创新创业方面越来越好;但是,在市场环境和金融支持环境下,它才刚刚起步,还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园区都设有管理委员会,管理水平很高,为创新型和创业型企业提供良好的管理服务。然而,市场采购和市场扩张,包括对投资和融资的金融支持,以及创新和创业商业模式的增值服务,都极其薄弱。因此,我们观察到,在政府号召的背景下,创新和创业在科技园区注册率很高,而基于市场需求的创业却很弱;基于金融支持的增长缓慢,基于创新文化(300336)的创新和创业才刚刚开始。从一个创新型国家的新视角来看,分析中国的创新和创业仍然存在五大失误。

首先,由于传统创新国际理论隐含的假设是企业存在并已进入成熟阶段,这表明传统创新理论在支持大众创业和创新方面的失败,即“理论失败”。
第二,当各种园区的管理手段强于市场导向机制时,大多数创新和创业都伴随着园区优惠政策的红利而存在。创新和创业遵循政府的规划,相关产业类型纷纷注册,从软件产业浪潮到物联网浪潮,到生物医学浪潮,到大数据浪潮,再到“互联网+”浪潮,表现为“市场失灵”。

第三,当用产业资产模型来管理“知识产权股票期权”的创新和创业过程时,当管理“风险投资股票期权”的发现和创造过程时,表明管理手段滞后,即大众创业和创新激励的“制度失灵”。

第四,当资产经济制度被用来促进创新和创业时,充其量只能起到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作用,难以为知识产权和创新创业选择的价值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也不可能形成“用金融资本管理知识资本”的技术商业经济模式,这就表现出制度的滞后性,形成“制度失灵”。

第五,在以成绩为先、以论文为职称评定第一要素的教育体制和机制下,人才是以成绩和论文来衡量的,但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才刚刚开始探索,这说明就业是培养大批人才的先导,“人才失败”是创新创业的结果。

这五个“失败”加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引导的风险投资往往是受引导的;国有风险资本必须投向保险投资;商业银行基金和保险基金似乎没有办法参与创新和创业的投融资;社会中大量的私人富裕资本是在创新和创业的投资和融资之外;创新型企业家和风险投资从业者的激励机制与一般贸易企业相同;如何吸引外资参与创新创业投资仍然是一个难题;如何使用大量外汇来提高国家竞争力和投资仍然是一个刚刚提出的命题;多层次资本市场只是技术创新和投资促进的开始。这使得我国大量科技成果难以发挥“以知识产权配置资源”的价值,促进经济竞争力的发展,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仍处于萌芽阶段。

5.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推进金融支持体系建设
基于对创新型国家创新体系的新理解,对现代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解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企业存在为前提的创新型经济体系;二是以现代科技企业为基础的新经济体系;第三,风险投资的金融创新体系,以支持创新和支持创业。这三条是对创新型国家的系统而全面的解释,也加深了我们对创新型国家的理解。有了这种新的认识,过去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企业已经存在的前提下,创造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开发新流程、应用新的组织模式、在产业链中建立控制能力以及形成新的生产功能都可以称为创新。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创新型国家已经将产品创新发挥到了极致。然而,创业支持的风险投资的金融支持系统在美国是最发达的。经过60多年的探索,美国已经形成了政府支持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系统模式。美国政府利用政府的“金融风险杠杆”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风险投资。虽然政府引导的风险投资总额仅占美国风险投资总额的十分之一,但美国科技企业早期项目投资的50%以上是由他们先投资的。微软、英特尔、戴尔、雅虎等。都是在政府引导下成功进行风险投资的。中国对高科技产业的促进和政府对风险投资的促进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

基于这一认识,要建设创新型经济,一个国家不仅要把握传统的创新型经济体系,还要通过科技风险投资和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设,加快创新型经济国家的形成。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大众创业和创新。值得承认的是,这些政策在促进创新和创业精神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这些政策各自为政,它们缺乏一个指导整个系统的大纲。

为此,笔者认为在中国推进“大众创业与创新”有三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是政府对创新和风险投资价值的认识,即政府为什么要大力支持创新和风险投资的金融支持体系建设;二是创新与风险投资法律政策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即政府如何大力支持创新与风险投资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设;第三,创新、创业和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即如何创造一种金融资本管理知识资本的技术商业经济模式。

同时,实施“大众创业、创新”四个维度战略,加快提升中国经济竞争力。
第一,创新创业立足于国家高端科技成果,给予金融和风险资本金融支持,打造中国产业高端发展,打造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高端引擎。
其次,针对大量发明专利成果的创新创业,应给予政府引导的普遍风险投资资金支持,促进制度和机制创新,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增强产业发展竞争力。

第三,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和创业,政府给予包容性的财政和税收支持,以促进更多的人创业,带动就业,解决人口红利和就业量之间的矛盾。
第四,立足未来高端科技研发,设立国际R&D基金,吸引和聚集世界一流人才,从源头上把握R&D高端科技成果的主动权,设立国际天使投资基金,瞄准国际一流科技成果,抓住尽快转移世界一流科技成果的机遇,创造积极权益,引领世界一流科技产业。
标题:克服五方面“失灵” 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627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