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45字,读完约8分钟

制造业的服务型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一个重要趋势。最近,中国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把结构调整作为打造制造业强国的关键环节,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凭借其在R&D以及设计、商业服务、营销和其他服务领域的领先优势,主导了全球生产网络和产品价值链。中国制造业强国的建设不仅需要重视制造业技术的提高,还需要通过发展服务型制造业来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研究发达国家促进制造业服务的相关政策和做法,对于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借鉴国际经验 推动我国制造业加快服务化转型

首先,发达国家促进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

(一)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制造服务业

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而制造业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70%。发达国家依靠其在R&D和设计、商业服务、营销等服务领域的领先优势,主导着全球生产网络和产品价值链。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大力推动制造企业向服务价值链延伸。例如,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如1980年的《铁路和汽车运输规定》、1984年的《空航运条款》、1991年的《多式联运法》和1999年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芬兰把“服务业和服务创新”作为要推进的重点任务之一,并提出“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业是芬兰竞争力的源泉”。先后部署了创新制造、创新服务、创新和创新运营模式三个工作计划,为制造业的服务型发展提供指导和资金支持。

借鉴国际经验 推动我国制造业加快服务化转型

(2)加快推进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型制造模式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个性化需求的增加,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和移动o2o等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业设备、生产过程、产品和用户数据的感知、传输、交互和智能分析能力,为制造企业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的实时动态控制和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极大地提高了制造效率和服务能力。为了抓住新一轮工业和技术革命的机遇,发达国家近年来制定了先进的制造业发展战略。例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德国的工业4.0战略和日本的i-japan战略都强调发达国家通过加强制造业的顶层设计来适应制造业服务的发展趋势。以德国为例,其制造业服务相对薄弱,制成品没有充分挖掘服务价值。德国工业4.0的出现,意味着德国正试图利用其转变德国制造业的方向,即向智能制造转变,大力推进制造业服务。

借鉴国际经验 推动我国制造业加快服务化转型

(三)加强制造业服务标准和规范的制定

发达国家一般不通过经济或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工业发展,而是加强对标准和规范的支持,以指导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例如,美国建立了一个商业模式共同创造和知识交流平台,向企业推广制造服务运营模式。欧洲国家不仅高度重视基础设施环境建设,还积极推进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和开放,为其服务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日本政府制定了25项与企业相关的认证制度,并成立了行业协会,以加强和改善制造服务市场的管理。此外,为了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发达国家将服务贸易标准作为世贸组织谈判和其他区域经济一体化谈判的重要谈判条件。

借鉴国际经验 推动我国制造业加快服务化转型

(四)大力推进制造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

由于劳动力成本高,为了集中发展核心业务,发达国家都把服务外包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战略支点,并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支持制造业服务外包。服务贸易和服务投资已成为国际经贸合作的新热点。一些国家通过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例如,为了促进和扩大生产性服务的出口,美国专门制定了“服务第一”的出口促进战略,重点促进旅游业、商业和专业技术服务(包括环保、能源等工业服务)、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教育服务、影视娱乐、电信服务等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行业的发展。

借鉴国际经验 推动我国制造业加快服务化转型

二,中国制造业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对制造业服务业的认识不到位,“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思维惯性普遍存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路和措施相对落后。近年来,虽然我国制造企业重视制造业的服务转型,但在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领域,涌现出了大量的制造服务企业,如陕西鼓声、海尔等。然而,由于我国制造业服务起步较晚,政府部门对制造业服务仍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许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财税激励较少。此外,企业专业化分工合作意识薄弱,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主要是传统服务,缺乏专业化的现代服务。

借鉴国际经验 推动我国制造业加快服务化转型

目前,中国制造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制造业主要以加工和设备为主。商业竞争模式主要依靠低成本价格竞争,其通过品牌、研发、金融等环节的盈利能力明显不足,缺乏服务理念的商业模式创新。与跨国公司加速的服务转型相比,中国部分制造企业在从制造环节延伸到集成服务方面还不够努力,尤其是在提供集成服务、整体解决方案、零部件定制服务等方面。中国90%以上的标准和规范仍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标准非常稀缺。在制造服务的关键领域,如设备维护、合同能源管理、制造物流和车载信息服务,仍然有许多空.的标准规范此外,促进制造业的服务型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教育体系普遍缺乏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计不能适应制造业服务型转型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和在职教育明显不足,有必要增强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

借鉴国际经验 推动我国制造业加快服务化转型

第三和第四项措施促进制造业服务转型

(1)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一是加快制定推进我国制造业服务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我国制造业服务型发展的路线图,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时大力推进制造业的服务型发展。二是构建制造服务支撑平台。鼓励生产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分工合作、共同发展。三是加快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改革职业教育体系和在职培训,优化课程设计,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大批专业人才。

借鉴国际经验 推动我国制造业加快服务化转型

(2)推进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加快两个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发展

一是推动重点行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以流程制造、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等行业为突破口,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业服务水平。二是加快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推广和试点,继续选择企业开展典型经验的推广和应用,通过信息技术改造和优化整个制造流程,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第三,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发展产品定制、零部件定制、柔性制造、个性化制造等。,在大规模、大批量生产的同时,注重满足不同层次、客户和消费者的市场需求。第四,进一步创新商业模式,更好地为制造业服务。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云服务、互联网金融等新服务形式的发展。

借鉴国际经验 推动我国制造业加快服务化转型

(三)培育技术和品牌优势,提升中国制造业附加值

一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提升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当前国际产业竞争的热点领域,我们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突破集成电路、航空空航天、新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提升中国制造的技术含量,提升制造产品的附加值。二是着力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品种质量,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生产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第三,加大自主品牌的培育和推广力度。加大对企业品牌培育的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研究发布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和评估指南。第四,要充分发挥行业中介组织的专业作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广泛开展信息、咨询、沟通、培训等各种推广活动,为企业品牌建设活动服务。

借鉴国际经验 推动我国制造业加快服务化转型

(4)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服务能力

第一,加强对制造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推动制造业企业增加在发达国家R&D中心的投资,鼓励企业设立更多的海外销售和服务中心。第二,加强与跨国企业的合作。借助跨国企业的营销和服务网络,中国制造产品的市场将进一步扩大。第三,加强生产性服务业标准的建立和规范管理。借鉴国际经验,依托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加强制造业服务标准的制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国家标准化进程。积极开展国际认证,推进服务标准国际化。第四,扩大制造服务外包业务。细化出口产品市场,深入挖掘中国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潜力,推动中国制造服务外包向工业设计、检验测试、生物医药研发等高端领域拓展,推动中国制造国际服务能力提升。

标题:借鉴国际经验 推动我国制造业加快服务化转型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6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