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28字,读完约3分钟

一对夫妇、四个父母、一个孩子和一个孩子政策所带来的“421家庭结构”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越来越难以实现。与此同时,由于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和养老服务人员的短缺,这可能成为未来养老的两难选择。

“421家庭结构”倒逼养老模式转型

面对这种情况,广西防城港通过老年人力资源的二次开发,在养老过程中强化老年人的主体意识和互助意识,推出“养老”试点商业模式,很可能为中国应对老龄化提供新思路。

“421家庭结构”倒逼养老模式转型

6月20日,在防城港市召开了“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讨论了中国养老面临的挑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1242亿,占总人口的15.5%,中国已经处于深度老龄化阶段。与此同时,老龄化程度仍在迅速加深。到2050年,60岁以上老人的比例将高达总人口的31%。

“421家庭结构”倒逼养老模式转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家庭规模继续缩小,平均家庭数量从20世纪50年代的5.3户逐渐减少到1990年的3.96户、2010年的3.1户和2012年的3.02户。

家庭规模的缩小使养老功能迅速弱化,大多数老年人所依赖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但也为“养老”模式提供了发展的空空间。

“以老养老”的模式是基于对老年人群体的细分。一方面,它通过二次开发60至70岁年轻人的人力资源,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老年人自治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服务于患病的老年人,而年轻的老年人服务于老年人,根据健康水平和年龄阶段形成服务阶梯,化解老年人口内部的劳动服务需求,全面提高老年生活质量。

“421家庭结构”倒逼养老模式转型

据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主任谭克俭介绍,中国的养老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养老已从维持基本生存向追求生活质量转变,出现了养老服务专业化、养老形式多样化、老年人主体性等新变化。对养老的巨大需求需要大型养老产业的支撑,发展养老服务产业集群和集团联盟,打造一批知名养老品牌十分必要。这正是中国养老服务业目前所缺乏的。

“421家庭结构”倒逼养老模式转型

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说,各行各业都应该改变对老年人和养老的传统观念。老年人不是被动接受支持的弱势群体。他们在身体素质、技能和消费能力上有很大差异。例如,年轻老人的广场舞热和中国阿姨的海外购物热反映了老年人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应该根据个体差异为老年人提供不同的养老服务。

“421家庭结构”倒逼养老模式转型

考虑到生育政策导致的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中国人养老的真正挑战不在于缺乏财政资源,而在于缺乏可持续和可再生的养老商业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彻尾认为,“养老”的尝试将有效解决中国养老的困境,使养老不再是一个难题。

“421家庭结构”倒逼养老模式转型

作为防城港“养老”模式的核心项目,正在建设中的银祖工程学院将于2015年12月竣工。通过开展短期健康旅游、终身教育培训等服务,老年人将聚集起来,重塑过去被动和被动的养老观念,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此外,“老有所养”试点项目还包括银族健康园和银族互助社区的配套项目,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健身和休闲服务。如果这一模式成功,有望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复制和推广。

标题:“421家庭结构”倒逼养老模式转型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6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