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01字,读完约7分钟

已运行20年的存贷比指标已正式退出监管体系。

6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借鉴国际经验,草案取消了贷存比不得超过75%的要求,将贷存比从法定监管指标改为流动性监测指标。

银行业监管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此前,万博新经济研究所与《经济信息日报》联合举办了主题为“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管理去行政化改革”的第二届“万博金融圆桌会议”。会上形成的政策建议包括:建议国家取消对银行信贷规模的计划管理,如“合意”贷款,消除金融抑制和盘活资金存量。同时,以各种市场化间接控制措施取代贷款规模计划,以资本充足率、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本率等综合指标管理取代贷存比管理,全面改善经济发展的金融环境。

银行业监管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根据一些机构的判断,完全取消存贷比监管在理论上有利于将融资成本降低138个基点,但短期内不会造成信贷市场的“洪水”。“市场融资需求仍然疲软。随着影子银行和银行间业务监管的收紧,社会融资总量实际上出现了2万亿元的缺口。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信贷的增长依赖于资金的整合。因此,需要NDRC、财政部和其他部门将各种措施联系起来。”

银行业监管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政策取消贷存比释放监管红利

事实上,在市场预期下取消存贷比监管指标是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一步。此前,银监会高管意识到存贷比监管存在缺陷,需要在当前金融形势下进行调整。自2014年7月1日起,调整存贷比计算口径,不再将“三农”专项金融债券对应的涉农贷款、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对应的涉农贷款等6笔贷款计入贷款。

银行业监管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万博新经济研究所所长滕泰在接受《经济信息日报》采访时表示,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信贷资源管理模式是受行政控制和规划理念影响最严重的领域。主要有三个因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贷存比指数和贷款规模管理。前两个指标的初衷是确保银行业的流动性安全。但是,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双指标留下的安全冗余过大,制约了银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对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银行业监管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近两年来,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经济放缓和货币政策转变的趋势下,存贷比监管对银行经营、金融运行和货币政策执行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缺点包括:存款竞争加剧导致信贷价格高;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增加,增加了潜在风险;贷存比不能准确反映资产负债的到期比率和流动性;并影响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银行业监管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恒丰银行战略与创新部研究员钟华表示:“取消存贷比作为信贷额度的监管指标,不仅符合国际惯例的要求,也符合信贷和货币环境下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扩张带动负债增加的基本逻辑。因此,取消“贷存比”为银行信贷打开了“大门。”

银行业监管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虽然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为65.67%,远低于75%,但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和一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存贷比接近甚至超过了75%的监管水平。现在取消贷存比将直接释放更多的空信贷空间。由于中小银行的信贷主要面向中小企业,这将有助于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降低其融资成本。”钟华说道。

银行业监管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至于对市场的影响,民生证券固定收益团队分析师李麒麟认为,取消存贷比不一定会导致金融市场的洪水。目前的信贷疲软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融资实体、基础设施支持+房地产的长期下滑+新的增长点,以及银行风险偏好的下降。贷存比不受直接限制。此外,资本充足率和贷款额度都有限制,所以信贷不一定会大规模增加。

银行业监管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有效渠道“影子银行”的发展势头减弱

在银行业看来,取消存贷比最大的意义在于促进银行贷款融资渠道“正途”,过去逃避监管延伸出来的渠道型“影子银行”业务可能会慢慢萎缩。兴业银行(Quote 601166,Consulting)首席经济学家鲁正伟认为,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实际上已经从早期的“债务人只有存款,资产只有贷款”的状态,发展到目前资产负债高度多元化的状态。过去单纯坚持存贷比不仅会控制真实风险,还会造成更多扭曲,引发新的潜在风险。

银行业监管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滕泰表示,过去严格的贷存比评估和信贷规模控制,使得巨额信贷资源无法通过正常的信贷渠道进行分配,进而以创新的名义推出银行间业务、信托业务和理财业务,实质上是一种逃避监管的变相高利贷,即影子银行。这些业务的快速扩张掩盖了期限错配和信贷违约等问题,超出了常规统计和监控的范围,成为监管机构无法控制的盲点,隐藏着系统性风险。

银行业监管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考虑到银行业存在18.5%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简单调整存贷比指标不会增加银行业的新增融资,但可以鼓励融资走‘贷款’的正确道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削弱影子银行的发展势头。”卢政委分析说。

银行业监管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李麒麟表示,在地方预算软约束和房地产周期上升的情况下,由于表内贷款行业和贷存比的约束,在融资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下,我行的利润评估压力为上述主体借入表外融资,信托经纪公司管理资产,基金子公司成为表外融资渠道。随着贷存比监管的弱化,渠道业务的存在价值将下降,上述机构将从渠道业务向资产管理业务转变,实体融资成本也将提高。

银行业监管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前景和未来新指标有利于银行的全面发展

虽然贷存比已改为监控指标,但监管部门并未放弃流动性管理。据业内人士判断,巴塞尔协议三中有关流动性的新规定,如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融资率(nsfr),有望作为新的监管指标出台。

银行业监管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交通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马表示,目前,国际流动性监管广泛采用巴塞尔协议iii的两个指标,即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融资率(nsfr)。根据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本率(nsfr)作为银行风险的主要监控指标,不仅可以覆盖贷款规模管理和贷存比管理的监管范围,而且更加科学有效。

银行业监管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鲁正伟表示,巴塞尔协议三中的两个流动性监管指标比贷存比指标更加细致全面,可以替代贷存比指标承担的流动性监管职能。即使贷存比现在完全取消,也不会导致流动性风险失控。

银行业监管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中国银行(报价601988,咨询)行业的监管模式应符合国际标准。改革信贷资源管理模式,取消各种计划指标,运用国际通行的监管手段,充分发挥市场在信贷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根本上消除金融抑制。取消贷存比管理后,也要取消信贷计划管理。无论何种形式的贷款规模管理,既没有法律依据,也没有行政许可。建议取消实际执行的信贷规模管理方法,如“合意”贷款。”腾泰说道。

银行业监管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这将为银行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除了传统的存贷款业务,银行机构还可以拓展表内资金和各种表外业务的新来源和应用方式。这意味着银行业的分化将变得明显,一些银行可能转变为基于交易的银行和混合业务,而一些银行可能继续专注于存款和贷款等传统业务。存款、贷款、存款等传统管理理念将逐渐让位于更加科学、全面的资产负债管理,银行业务也将向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银行业监管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一些专家还表示,随着《商业银行法》的修订,监管部门已经考虑到银行分支机构的改革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方向,银行监管将更加细化,为未来的综合管理改革铺平道路。

标题:银行业监管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7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