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35字,读完约7分钟
上海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区内的改革和创新日新月异。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金融改革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业内人士将其形象地比作金融改革的三个版本,即从“黄金改革1.0版”升级到“黄金改革3.0版”。

目前,该地区金融改革和创新的成果正在逐步显现,金融改革和创新领域的积极和可重现的溢出效应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上海自由贸易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试验场”和“风向标”。

“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使企业受益,越来越多的客户前来咨询如何开辟境内外资本渠道。渣打银行在为跨国公司设计和实施计划时,已将中国纳入其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基金管理布局,有效地加强了企业基金的流动性管理。”渣打银行中国现金管理和贸易财务部总经理徐盛告诉《中国商业新闻》记者。

黄金改革1.0版:整体政策框架落地
2013年9月,FTZ金融改革推出1.0版,党的“三次会议”发表了51条支持FTZ建设的意见,标志着FTZ建设总体政策框架的基本确立,促进了金融改革的顺利启动。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上海分行行长张欣表示,在51条意见中,中国人民银行有30条意见涉及自由贸易账户体系、资本账户可兑换、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风险管理。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八项措施主要是支持本地区中外银行的经营和发展,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本地区银行业;中国证监会的五项措施旨在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性;中国保监会的八项措施,重点是完善保险市场体系,促进保险机构功能集聚。”张欣说道。

张欣还表示,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银监局、中国证监局、中国保监会先后出台了支付机构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放开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外汇管理等十多项实施细则。这些意见和实施细则共同构成了上海自贸区前两个阶段金融改革的总体政策框架。

黄金改革2.0版:建立金融时报账户体系
2014年5月,围绕全面实施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改革政策,以自由贸易账户为核心的强有力的风险管理体系投入运行。从那以后,FTZ进入了2.0版本的时代。
ft账户的推出有效地将企业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联系起来,实现了国内外金融市场的金融融合,不仅节约了金融成本,也提高了企业资本转移的效率。现阶段,FTZ金融创新业务已经全面发展。

分析人士指出,在FTZ成立之前,拥有跨国业务的公司有国内账户和海外账户,但它们是孤立的,不能自由转移,因此需要分层次申请。金融时报账户开通后,公司可以利用这一中间载体开拓三个市场,即区域市场、区域市场和海外市场,国家金融时报账户可以自行用海外资金转账。

中国银行上海自贸区支行行长周和华(601988)将ft账户比作中国联通内外的一个蓄水池。“就像三峡大坝一样,在三峡水落下来之后,中间有一个闸门。当水顺流而下时,闸门会向前推进,水位会下降,水位会变平,领土也是一样的。”

金融时报账户体系的不断建设和完善也为后续的金融改革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已有17家金融机构开通了金融时报账户金融服务,并为地区和海外实体开设了12000多个金融时报账户。跨境结算1403亿元,境内结算1743亿元,基本满足了本地区实体经济开展涉外经济投资活动的需要,充分展示了服务实体经济和金融改革开放的效果。

黄金改革3.0版:全面放开本币和外币海外融资
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境外融资和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细则》,外界将其视为自贸区黄金改革3.0版的到来。

实施细则的出台,意味着上海自贸区全面放开了本外币境外融资,与全球低成本基金接轨,取消了境外融资的前置审批,取而代之的是风险转换因素等新的管理方式,依靠金融时报账户管理系统进行过程和事后监管。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新政策在扩大后也将适用于整个上海自由贸易区。

张欣表示:“实施细则的发布是上海自贸区黄金改革3.0版的一个关键开端。金改革3.0版的核心是着眼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各项要素,使资本项目可兑换能够全面有序地实施,自贸区内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境外融资能够全面放开,上海个人境外投资能够落实,利率市场化能够全面推进, 上海金融市场可以双向向国际市场开放,金融业准入可以扩大对外开放,金融监管的负面清单管理可以全面实施。 以ft账户体系为标志的各种强有力的风险管理和金融保障体系全面到位,自贸区建设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安全、快速、同步推进。”

打开资本项目的“试验场”
为继续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今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关于启动自贸账户外币服务功能的通知》,正式宣布上海开展自贸会计业务的金融机构可以根据相关要求,为地区和海外实体提供本外币一体化的金融服务,标志着自贸账户外币服务功能正式启动。

在业内人士看来,新措施的推出不仅是金融时报账户服务功能的改善,也是向资本项目开放迈出的一大步。
公告发布后,金融机构可根据需要提供经常项目和直接投资项下的外币服务。这是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海自贸区积极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推进新一轮金融改革的重要举措。这也是国务院4月20日发布《进一步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推出的第一项金融措施。

“金融时报账户外币服务功能的激活,为账户内本外币资金的兑换带来了便利,降低了融资成本和兑换成本,防范了汇率风险,真正有效地刺激了实体经济的活力,其效果甚至不亚于降息和RRR降息,因为资金可以更高效、更直接地流向企业,消除了以前不必要的环节。同时,这也有利于监督。当外汇基金找到一个正式的方式,它可以有效地消除非法现象,如地下钱庄。”此前,一位外国银行家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徐盛表示,此前的法律法规不允许中国的基金管理纳入亚太地区。当银行向跨国企业提交现金管理计划时,其他市场通常是一个计划,而中国必须有一个单独的计划。如果跨国企业的资金留在中国,他们必须建立一个国内资金池,在中国进行支付和结算。

“但是,随着中国资本账户的进一步开放,双向资金池越来越被企业所接受。许多企业可以将它们在中国的资本头寸直接与它们的亚太基金池联系起来。同样,中国企业也可以通过自贸区将海外子公司的资金注入自贸区的资金池。”他说。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自贸区在完成金融改革三个阶段的同时,也率先在中国建设了一批国际金融交易市场。上海国际黄金交易中心和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相继在该地区注册成立。此外,据报道,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清算所和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也计划在FTZ设立新的交易场所,上海保险交易所也在积极筹划。届时,地区和国际投资者可以直接参与这些金融市场的投资活动。
标题:上海自贸区金改两年成绩单:逐渐完成“金改3.0版”升级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728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