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83字,读完约3分钟

"互联网+"如火如荼,一些上市公司因主营业务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然而,一些公司通过改名来顺应潮流。近日,以房地产为主营业务的多伦股份有限公司(报价600696,咨询)拟通过p2p音译更名为“非凡”,在市场上引起了热烈讨论,并获得了两个无限日限。昨日,多伦股份再次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询证函,将从今天起暂停交易进行验证。

刹住上市公司炒作改名之风

事实上,更名公告发布后,上海证券交易所已发出询证函,多伦股份回复称,公司拟议的转型没有可行性论证,没有相应的人员编制,也没有正式开业,拟议的更名与公司目前的主营业务没有直接关系。即便如此,股价还是飙升了,资本市场上的一些非理性情绪也可见一斑。

刹住上市公司炒作改名之风

当然,多伦股份并不是第一家通过更名实现转型的公司,也不会是最后一家。据媒体统计,今年以来,已有71家上市公司发布了更名公告。例如,海隆软件将其名称改为2345(报价002195,咨询),科棉木业将其名称改为天神娱乐(报价002354,咨询),百元裤子(报价002640,咨询)将其名称改为跨境鲍彤,名称越来越神秘。这些上市公司更名后,通常会收获多个涨跌幅限制,并形成一定的示范效应,使得后来者趋之若鹜。

刹住上市公司炒作改名之风

上市公司热衷于更名背后有一些社会原因。其他领域也有很多更名炒作的案例。例如,一些艺术家会在他们变得受欢迎之前寻求改变他们的名字,一些大学和城市会通过改变他们的名字而变得受欢迎。诚然,这是一个“关注”的时代,通过更名和炒作获得更多关注并不一定是件坏事。然而,改名并不意味着它注定会成功。单个城市的更名只是暂时的尴尬。普通人(引用603883,咨询)没有获得长期利益;对于一些高校的更名,除了看起来更高之外,不利于增强科研和教育的实力。

刹住上市公司炒作改名之风

上市公司的更名炒作也是如此。虽然转型以更名为先导,这也是品牌营销的一件好事,但股价飙升背后隐藏着不小的投资风险。给公司改名只是长征的第一步。转型并不像改变工商登记注册那么简单。该公司能支撑几十亿飙升的市值吗?如果你回到原来的表格,谁来付账?目前,在科技领域,恐怕美国苹果公司没有人能与之匹敌。按照当前股市更名的逻辑,一家受欢迎的水果公司的名字绝对不值得。恐怕它必须变成一个“宇宙中的超级无敌公司”,才能使它的科技成就与它的行业地位相匹配。

刹住上市公司炒作改名之风

我们不否认,一些公司对“互联网+”或其他新兴领域寻求转型的努力持乐观态度,但资本市场应该有它的道德和底线。当主营业务疲软或面临困难时,寻求转型是正常的经营理念,不值得吹捧。即使我们想改变,我们也必须先做一点事情,现在改名还不算太晚。

刹住上市公司炒作改名之风

普通投资者蜂拥而至,追逐这家公司,是因为它的名字改变了,或者是因为投机心理引发了一个小小的转变。社会的浮躁气氛蔓延到股市,并通过包裹做了炒作,最终利益受损的将是这些投资者。我们预计,随着中国资本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监管当局的及时干预,这种投机行为将得到有效遏制,市场理性投资将得到促进。

标题:刹住上市公司炒作改名之风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7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