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24字,读完约4分钟
最近,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金融改革一直是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受关注的内容之一。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如何深化金融改革,改革的突破口和重点在哪里,自然成为各方关注的问题。

实体经济是我国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要做好今后一段时期的金融改革,关键是要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早些时候指出,实体经济是身体,金融是血液。两者相互依赖,相辅相成。金融业在经济升级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在增加,国内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但下行压力在加大。金融监管和改革发展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推出新举措。在这方面,《意见》强调,应该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这是基于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眼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充分发挥金融业核心作用的最新改革要求。

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必须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价格调节机制,让市场决定价格,让价格引导供求。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价格是利率和汇率。推进这两种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是当前和未来金融改革的核心内容。《意见》提出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适时推出面向机构和个人的大额存单;完善央行利率控制框架,不断提升央行利率控制能力;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增强双向汇率浮动的灵活性,推进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创新。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必须推进发展型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引入指导性意见,促进网络金融健康发展。

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必须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有利于进一步丰富金融组织体系,增加金融供给,提高竞争效率。因此,必须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加快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实现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和村镇银行的“常态化”。扩大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有利于加快新的开放经济体系的建设。因此,要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进一步完善沪港通试点,适时启动深港通试点。同时,推进中国装备和国际产能合作“走出去”,通过拓宽外汇储备使用渠道和扩大“两优”贷款规模,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必须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目前,融资结构仍以间接融资为主,融资成本高、融资难的问题突出。因此,在金融改革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股权融资,改善融资结构。对此,《意见》提出实施股票发行登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转移机制,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债券市场。随着股票发行登记制度的实施和融资结构的改善,更多的金融资源将流入实体经济。

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要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保护、融资增信、损失补偿等功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近年来,保险业改革发展进入“快车道”,总资产超过10万亿元,成为服务社会经济、改善民生保障的重要力量。《意见》提出了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内容,包括引入巨灾保险、推进信用保证保险领域的产品创新、引入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指导等;研究启动个人所得税递延商业养老保险试点项目;制定和完善保险稽查体制改革方案。可以预期,进一步推进保险业的改革创新,将丰富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方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深化金融改革一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引领全局的关键环节。金融业要不断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和效率,努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
标题: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824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