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20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制造2025”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方向,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的关键领域将完全智能化。此外,该计划还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率降低50%。

《国家商报》记者注意到,早在今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开始部署智能制造示范试点工作,并发布了《2015年智能制造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根据计划,今年将启动30多个试点示范项目,2016年试点项目将继续扩大,示范、总结、推广并举,2017年全面推广。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产业司副司长董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智能制造示范试点更加注重关键环节,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更加注重成长性和全面性。“智能制造实施后,会带来劳动力。结构上的根本改变。”

首先确定30个示范项目
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方向,已经被政府提前规划好了。《国家商报》记者发现,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智能制造技术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从2011年到2014年,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连续四年联合实施智能制造设备发展专项行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产业发展研究室主任陆铁认为,随着一系列国家战略、规划和政策的颁布和实施,我国智能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逐步明确,支持智能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框架基本完成。

董力表示,智能制造的实施将为制造业带来“两个升级、三个削减”:“两个升级”是指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三减”意味着开发周期大大缩短,运营成本大大降低,不良品率大大降低。

上述方案表明,MIIT将在未来三年内开展智能制造示范试点。根据项目进度,已经进入项目选择阶段,6月底前将确定30多个试点项目。在领域方面,示范试点项目包括基于流程的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设备和产品、智能管理、智能服务和智能制造的新模式。

同时,董力还指出,此次示范试点更加注重全面性。虽然提出了以上六个方向,但考虑到智能制造是一种先进的综合制造模式,鼓励各类在项目中发挥综合示范作用。

记者发现,学者和官员都提到了在智能制造过程中实施标准的重要性。董力认为,“标准已经成为全面实施智能制造的瓶颈。”因此,他认为标准应该放在首位,应该建立一个全面的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

吕铁在文章中还建议将标准的制定纳入顶层设计。该计划还要求在今年12月底之前发布《智能制造集成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
将改变劳动力结构
关于智能制造是否对劳动力需求有影响,特别是“机器一代”是否会增加失业,董力认为,智能制造的推广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具体到某个企业,实施智能制造后,劳动力数量确实会大大减少;但是劳动力的质量正在提高。从事危险、恶劣环境和简单重复作业的工人数量预计将大幅减少,而对智能制造系统维护人员、巡逻人员、管理人员和具有智能制造知识和技能的工人的需求将大幅增加。

“从整个制造业的角度来看,实施智能制造后,将会带来劳动力结构的根本变化。劳动力将从加工和制造转向生产性服务,对沿着产业链延伸到生产性服务的劳动力需求将大幅增加,如软件。设计人员、远程维护人员、智能制造系统设备的监控人员、服务人员等。”董力说。

在接受《国家商报》采访时,路铁还认为,中国是一个劳动力大国,在短期内,实施智能制造后有可能增加失业率。从长远来看,相关行业的劳动力需求也会增加。
标题:智能制造年内试点 30项目成本减半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861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