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91字,读完约9分钟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最新统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资产已达5.24万亿元,共有2027种公募基金产品,均创历史新高。
5万亿元是对公开发行赖以生存的透明、专业和低门槛定位的普遍认可,并始终在赚钱效应的发酵下努力维持;这是对近年来行业在产品创新和机制变革方面所做努力的积极回应;在竞争日益激烈、传统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时代,这也是提高基金公司治理和投资能力的一大动力。

当资产管理时代的洪流被激情和梦想包裹时,公开发行将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该行业密切相关的个人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响;或许从这些具体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拼凑出再次成为财富管理舞台中心的形象,以及5万亿元背后的机遇和挑战。

探索流行“阿姨”只喜欢存款
银行财务经理王小姐:营业厅冷与热
去年7月,一家城市商业银行位于上海徐家汇的营业厅。盛夏的湿热被大堂的冷气阻隔,财务经理王小姐脸上露出一丝睡意。
“股市好的时候,普通人(报价603883,咨询)不得不抢着抢资金,玻璃门几乎被砸碎。”王小姐指着财务管理室的门——换成了厚玻璃,但是拥挤的人群越来越少了。

“2007年不会再有几天了。”王小姐看了看基金的折叠页,它几乎无人看管地放在宣传书架上,摇了摇头。
然而,话音未落,巨大牛市的后续浪潮激起了市民入市的热情,也让沉寂已久的营业厅重新活跃起来。
半年后,当记者再次见到王小姐时,她正忙着为客户做基金投资风险评估。当她接待最后一位顾客时,已经是晚上6点了。营业时间过后,顾客只能从银行后门离开——这位看起来将近50岁的中年妇女说,她没想到排队的时间会这么长,“我今晚还没来得及买菜。”

“牛市,牛市。”王小姐指着她桌上厚厚的一叠客户协议笑了。
这个商务大厅的情况并不独特。在牛市下,“跑入场”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自去年11月以来,该基金开设的新账户数量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根据邓忠公司的数据,上周(4月7日-4月10日)新开基金账户数达到799,700个,再创新高,环比增长33.08%。

基层群众的积极性反映在筹资数据上。3月26日推出的京顺长城沪港深精选基金已募集到110亿元人民币;巧合的是,4月1日凌晨募集的东方红中国优势基金在3天内募集了100多亿份,最终规模可能达到150亿份。

根据中国证监会4月13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末,公募基金资产达到5.24万亿元,公募基金产品达到2027种,均创历史新高。
业内人士感叹,5万亿元规模的公共基金再次站在财富管理舞台的中心,成为许多“中国阿姨”追求的新宠,成为普通投资者除银行存款之外的“最爱”的公共理财工具之一。对于规模自2007年达到3万亿元以来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的公共基金来说,这一波扩张具有“王者归来”的态势。

“如果牛市持续下去,将会有更多的数百亿资金跟进,就像2007年一样。”在演讲中,王小姐把注意力转向了财务管理室的强化玻璃门。
追求优势、专业、透明和低门槛
老市民贾:这个基金还是可以为老百姓赚钱的
“表现为王,这一波市场基金仍然非常强大”。
老年公民贾先生认为,持续发酵的盈利效果证明了公开发行的投资能力,将吸引大量资金。
2012年下半年,贾先生投资中国邮政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截至2015年4月13日,该基金的单位净值已从1升至5,规模已从最初的5000万英镑飙升至目前的50亿英镑。

“在投资这只基金的过程中,市场反复波动,风格变化频繁。如果我只凭自己的能力买股票,我肯定不会有这么高的回报。”贾先生说。
少校。对于这次评估,公开发行已经等得太久了。
事实上,在历史上,公共基金已经成功地发掘了五朵金花的投资机会,并一度率先引领市场;然而,在2008年熊市之后,公开发行的表现总体上难以令投资者满意,其市场话语权逐渐下降。

幸运的是,在这轮经济转型改革中,该基金再次抓住了窗口,成功引领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投资热潮,站在了业绩的制高点上。
统计显示,截至4月13日,1058只开放式部分股票型基金今年以来大幅上涨,同期平均涨幅为39.02%。其中,天府移动互联网以107.24%的增幅在本年度同类基金业绩中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是低碳环保富国和E基金的新兴增长(Aiji、净值、信息),同期分别增长101.2%和100.58%。

如此辉煌的成就甚至让私人股本基金黯然失色。
根据私募网络的统计,不包括指数基金,387只股票型基金一季度的平均回报率为32.8%,而1478只战略私募型基金一季度的平均回报率为23.18%。总体而言,公共基金的平均业绩超过私募基金的平均业绩40%以上。

如果时间延长,公开发行在长期投资中的价值可以得到更好的反映。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公共基金累计向投资者派发股息10296亿元。其中,部分股票型基金的年化收益率平均为13.55%,比上证综指同期的平均涨幅(5.33%)高出8.22个百分点。

除了投资业绩的持续改善,基金近年来在创新方面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以余额宝为例。截至去年底,基金规模达到5789亿元,以其巨大的规模赢得了2014年“最赚钱”基金宝座,实现利润240.04亿元。

"该基金仍能为普通人赚钱。"在贾庆林看来,公开募股的优势在于与散户投资者“匹配”:“每一个交易日都可以看到净值,投资情况定期公布,风险控制有严格的规定。”与银行理财和p2p相比,公开发行更加公开透明;与信托相比,基金的门槛更低,更适合一般公共投资。”

现在,刚上大学的贾先生的孙子也开始接触投资。“他问我买哪只股票,我告诉他,我最好买只基金。我刚上路,这样比较安全。”。
展望未来,留住人才的机制是关键
基金经理徐:去留是个问题
与那些笑嘻嘻的人不同,一家银行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徐最近很纠结。
该公司最近向股东提出了股权激励的想法,得到的回答是“这不是开玩笑吗?“徐先生告诉记者,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曾说会推行激励措施,但现在看来是不可能了。”

当牛市到来时,它没有等待股权激励。看着身边的私人人物,许先生正在考虑是去还是留。
的确,随着财富管理需求的不断扩大,公共基金凭借自身优势有望站在新的发展趋势上;然而,牛市不仅给公开发行带来了规模和希望,也带来了基金经理的频繁更替和内在的机制症结。

截至4月13日,43家基金公司的79名基金经理在这一年中辞职或更换了职位,一批公开募股的“老人”进行了私募。
令该行业担忧的是,尽管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经常离职,但牛市催生了更多新基金分批进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2007年公开募股的最大教训是,该行业还没有完全准备好接受如此多的资产管理规模;现在我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徐说:“关键在人。”
也许,在徐先生工作的基金公司的股东看来,该基金一年的利润只是其某一个分支机构的利润额,所以想要股权激励显然是一个笑话。
然而,在许先生和众多基金从业者看来,轻资产、重人才的资产管理行业,激励机制的“到位”是保证其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
事实上,即使在上市规模达到5万亿元的今天,人才激励的矛盾仍然是困扰行业发展的症结之一。甚至牛市的到来也倾向于扩大这一矛盾。
“一方面,许多基金经理在牛市中寻找机会私奔,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另一方面,新产品和新基金的大规模公开发行也将导致基金投资研究资源的实力与实际管理规模是否匹配的问题。没有足够优秀的基金经理,如何管理如此大量的基金,现在牛市是如何赚钱的。但如果市场发生变化呢?”徐先生说。

这位在过去两年表现出色的基金经理表示,他之所以仍然坚持公开募股,是因为公开募股具有平台优势,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普通私募所无法比拟的;其次,公开发行可以服务于更广泛的投资者,这伴随着更高的成就感。

然而,他也承认,在传统的公开发行激励机制下,优秀基金经理的产出和收入是不平等的。如果不进行机制改革,公开发行就不可能留住人才,实现长期发展。

基于此,近年来,一些基金公司也在尝试改革激励机制,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例如,中欧率先实现了业内员工持股的股份制改革,同时实施了明星基金经理制,吸引了刘明月、曹剑飞、周玉雄等高级投资人才,资产规模从2013年底的80多亿飙升至去年年底的500多亿。

但是,也有保守的观点认为,事业部制改革涉及内部资源和利益的分配,处理不当会影响公司的整体运营效率;此外,股权重组等激励性改革大多在中小型基金公司或次级新公司实施,很少有大公司向前迈出了一步。“改革的效果还有待时间检验”。

现在,徐先生还在基金公司,但他可能连一个长期的计划都没有——这可能是牛市背景下发展公开发行的最大挑战。
标题:5万亿背后的公募突围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930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