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76字,读完约3分钟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初步测算,去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总量约为6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8.8%。预计今年,在国民经济下行压力下,长江中游城市群仍有望保持9%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司副司长于16日在解释《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时表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最近发布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涉及统筹城乡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产业协调发展。其中,港口、铁路、航线、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望直接带动相关城市的经济发展。对此,专家认为,《规划》的颁布意味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通过资源整合和协调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基础设施的互联
记者了解到,计划发布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是“中三角”地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治研究室主任石海兹说,该计划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互联互通”,其中“海、陆、空”三级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一个重要特点。

记者注意到,《规划》提出要统筹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分工合理、功能完善、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提高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武汉、长沙、南昌等全国综合交通枢纽,提升综合发展支撑能力。具体而言,包括建设紧密协调的水运网络(包括建设区域内重要港口和航运中心的港口群),完善互联互通的陆路交通网络(实现武汉、长沙、南昌三个省会城市之间2小时交通,省会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1-2小时交通),建设高效便捷的空交通网络(加强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和长沙黄花国际机场)

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规划》提出推进武汉、长沙、南昌等现代智慧城市建设,支持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加快统一信息传输、应用和管理平台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群;支持武汉、长沙、株洲、湘潭建设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集群),支持区域内城市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集群)。

“长江中游有能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刘墉对媒体表示,整合的核心是要素整合。“要成为第四极,就要看长江中游的城市群能否在人口、土地、资本等因素的市场上领先。走在国家的前列。”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先行者
在改革的大趋势下,除了京津冀的协调发展,“中心三角”还可能承担起“破一亩三分地”的改革先锋任务,探索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规划》把改革、创新和开拓作为城市群发展的支撑和动力,贯穿了《规划》的全文。《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明确提出建立区域协调合作区域机制、区域利益共享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城乡协调发展机制和统一市场体系建设。先试试。”石对说道。

于还表示,长江中游城市群涉及3省31市,推进协调发展的难点在于创新和协调区域间利益关系的制度机制。“如何逐步推进整合也是我们研究和规划的难点或重点。因此,我们把改革创新作为城市群发展的支撑和动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如果你更仔细,你可以搜索。“规划”中有65个机制和13个系统,足以看出我们在整个制度和制度创新规划中的份量和份量。”他说。

记者注意到,以交通建设为例,《规划》提出进行铁路、公路、港口投融资和收费价格改革,建立三省铁路、公路联合投资、建设和管理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标题: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国家希望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938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