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96字,读完约8分钟
相关实施办法出台近五个月后,经上海市司法局批准的第一家中外律师事务所联合办公室在上海自贸区落地。
4月15日,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和北京芬迅律师事务所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在结构上保持独立,但将共同回应客户需求,共同为客户处理法律事务,互派律师,交流和发挥各自的法律服务专长。

法律服务业的开放是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在推进的一系列建设新型开放经济体系的国家战略的一部分。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跨辖区的业务需求越来越多。尽管中国现行法律服务市场的开放符合wto规则,但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也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

4月18日,上海浦东新区将庆祝开发开放25周年。浦东拥有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在上海自贸区扩建后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新的发展阶段,浦东新区能激发多少能量也是外界关注的焦点。浦东新区党委书记沈晓明最近在接受包括《中国商报》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浦东将利用联动而不是单打来推进这些国家战略。

“与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之初相比,当前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一轮国际贸易谈判和规则制定中,服务贸易和投资协定是核心内容。”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研究所秘书长陈波告诉《中国商报》。

25年后开辟新高地
自2013年9月上市以来,上海自贸区已推出两批54项开放措施,其中服务业占相当大的比重。
2013年第一批23项服务业开放措施中,提出探索中国律师事务所与外国律师事务所(包括在中国的港澳台律师事务所)开展紧密业务合作的方式和机制。最终,“合资”和“相互交换”成为了选择。

上海自由贸易区作为构建开放经济体系的国家战略试验,已经成为中国以更加开放的经济形式融入全球经济新格局的试验场。
从1990年浦东的开发开放,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再到2013年上海自贸区的挂牌运营,陈波表示,浦东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每个新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试验和引领作用。

例如,外高桥保税区(报价600648,咨询)(600648,股票栏),成立于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之初,是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前身。“中国系统地参与了国际垂直分工和一体化浪潮,并正式将加工贸易视为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支柱产业,从外高桥保税区开始。”陈波说。

围绕开放高地的建设,浦东推出了一系列功能性政策,试图在25年的发展中先行一步。零售、外贸、保险等服务业率先对外开放,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外资银行法人,在港口、外汇、科技等重要领域开展创新试点。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产业的梯度转移和转型,许多跨国公司开始将浦东的布局从“微笑曲线”底部的制造业向R&D和市场拓展。
近年来,外高桥保税区逐步聚集了一批在先进制造、科技研发、检测维修服务等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企业,形成了以制造业促进、贸易促进和离岸服务为特色的企业集群。

以德尔福为例。20世纪90年代,德尔福在外高桥成立了德尔福(上海)动力推进系统有限公司,专注于出口业务。2000年后,由于国际汽车市场的萎缩和国内汽车市场的发展,逐渐转向国内销售,从简单制造升级为R&D中心和亚太总部。

企业的转型升级也对浦东的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浦东新区副区长、上海自由贸易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简大年表示,开放型经济是一种具有较高开放性的经济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与外向型经济有本质区别。

简大年将这种差异概括为六个方面:中国应该从过去国际规则的追随者转变为参与者和领导者,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中更加注重发出中国的声音和注入中国元素;从过去的制造业开放和出口导向,我们把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出口和进口并重,更注重服务业开放和贸易平衡;从过去引进外资到引进外资和外国投资,更加注重放松资本管制和改善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从过去的贸易便利化到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更加注重要素、商品和服务的跨境流动;从过去的在岸业务到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更加注重离岸功能的拓展;它过去注重政策支持,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并重,更注重政府职能转变的创新,特别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国际商业环境初步建立
在沈晓明看来,浦东在过去25年的发展和开放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它已经基本上建立了一个公平和透明的、初步符合国际标准的合法商业环境。
在总结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时,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是它在建立与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联系的基本制度框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具体而言,建立了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体系,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体系运行顺利,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体系基本建立,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的事后监管体系基本形成。

这种国际商业环境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外资在浦东投资的成功率更高。
根据德勤2014年3月发布的研究报告,上海浦东新区外资平均成功率达到68.3%,居中国首位,不仅比上海平均水平高出6.1个百分点,而且远远超过了全国30%的平均成功率。浦东外资企业的经营率为66.6%,比上海平均水平高出7.9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30个百分点。

国际商业环境的初步形成也使国内企业受益。
上海良润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良润”)位于上海保税区,是一家开发、生产和销售体外诊断试剂的高科技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发的cst4试剂盒已按照《创新医疗器械专项审批程序》上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预计将于今年内通过医疗器械注册并上市销售。

上海良润R&D总监周小金告诉记者,由于FTZ海关监管制度的创新,原本预计仅用半年时间就能提前近一年完成R&D,这在中国其他地方是不可想象的。
“一瓶检测试剂从海外机场到达我们的gmp实验室通常需要2~3周,但现在只需要1周。进口成本也节省了25%,保税R&D在孵化自由贸易区的重大科研成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周小金表示,cst4大大减少了出口报关的流程和频率,报关效率提高了30%以上,也为中国自主创新产品走向世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从外高桥保税区最初的加工贸易,到上海保税区更高层次的保税R&D的开放和融资租赁,企业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
因此,尽管成本逐渐上升,浦东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总部经济高地。截至2014年底,浦东已经聚集了372家总部。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29个,具有全球事业部或亚太总部职能的80个,国内大型企业总部143个。

同样,对外开放也为浦东的产业升级和功能拓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1990年至今,浦东新区经济总量从60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7110亿元,财政总收入从10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90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从5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685亿元。

为创业和创新创造基础
经历了25年改革开放的浦东,也面临着许多进一步发展的挑战。
例如,高业务成本。单就劳动力成本而言,它大约是成都、苏州和重庆的两倍。甚至一位德国专家告诉沈晓明,在浦东建设一条医用相机生产线的成本已经高于欧洲任何其他地方。例如,土地短缺。根据规划,到2020年,浦东的可用土地将达到805平方公里,而现在只有25平方公里可用。通常,浦东每年将使用11平方公里的土地。

按照世界规则,必须摒弃由优惠政策驱动的传统发展理念。没有成本优势,也没有优惠政策。沈晓明说,只有依靠创新改革,浦东才有机会。
在上海自贸区扩建后的2.0时代,改革将继续深入推进,制度创新仍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红利。可以预期,负面清单将进一步缩短,透明度将更高;作为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岸经济将会有更多的探索和突破;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加快...

浦东对外开放25年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沈晓明说,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可能在民营龙头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因此,浦东提出要成为民营龙头企业的聚集地,努力把民营经济打造成浦东的新亮点。

吸引领先的民营企业聚集浦东的最大推动力仍然是符合国际标准的透明、合法的商业环境,以提高商业运作的成功率,降低创业成本。
“当一个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当它想走出去,当它想与外国企业合作,我们必须使它在浦东有更多的机会。”沈晓明说道。
在谈到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时,沈晓明说,浦东应该成为“大众创业和创新”的重要基地。他说:“很遗憾,浦东没有马云,但如果浦东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创业,那会比有一两个马云更幸福。”因为我坚信,今天成千上万的年轻人的创业精神一定会有未来的马云。”
标题:浦东开发开放25年:如何始终保持最高开放度?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943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