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09字,读完约8分钟
近日,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鄱阳湖城市群作为推进中部崛起、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明确了其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导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和“两型”社会建设先导区的战略定位。

武汉城市圈位于中国中部腹地,包括武汉和九个邻近城市,如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和黔江,集中了湖北一半的人口和超过60%的国内生产总值。它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而且处于连接东西南北的战略地位。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4年11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行动计划(2014-2015)》出台,明确了武汉城市圈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核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五个一体化是优化结构的第一步。

“对于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的中心城市来说,《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是一项重大的积极举措。”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认为,武汉作为名副其实的“中部三角”的领军人物,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先行先试的领军人物、协调发展的领军人物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领军人物,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平台,进一步巩固中部中心城市的地位,通过与南昌、长沙的合作与交流,加快武汉向国家中心城市的迈进。

“两型”社会的建设为武汉城市圈增添了色彩
“中国?在湖北生态文化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围绕“支点建设与绿色发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论坛发布了“建设生态支点促进绿色发展”的提案,倡导社会各界成为绿色建设者、生态资源保护者、绿色发展促进者、低碳生活实践者和生态文明引领者。

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轻舞认为,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已成为全国经济增长第一方阵的有利形势下,武汉城市圈应顺势而为,重视核心产业的培育,在装备制造业等原有优势产业上有新的突破,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将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新能源产业与“互联网加”浪潮深度融合,做好“两型”社会试验区的生态建设,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绿色发展要求我们在利用和开发自然的同时,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平衡共存。该计划建议在八个关键领域做出规划安排,包括循环经济、水生态和环境保护、土地利用、技术创新、城乡发展以及空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区域合作。武汉城市圈各地正在组织实施“双十工程”,即“十个示范工程”和“十个试点工程”。“十大示范工程”包括推进武汉东湖自由贸易区试点和黄石工矿废弃地综合开发。创建鄂州咸宁生态文明示范区,构建仙桃资源再利用产业体系,加强天门畜禽废弃物的利用和处理,加快建设黔江零煤耗园区;“十大试点”包括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农村综合产权交易、黄冈跨江合作开发。这将对该领域绿色发展的实现带来一系列深远的影响。

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加速
自2007年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两型”社会建设试点以来,城市圈内各要素的跨行政区流动不断增加,各大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集聚日益明显。从经济角度看,武汉以武汉为中心,与周边城市形成经济联盟;从地理上看,以武汉为核心,形成了“一芯两翼两轴两层”的空房型。从产业角度看,以循环经济为突破口,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武汉正在向华中地区最大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迈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圈子里的合作方式灵活多样。从合作主体来看,不仅有政府之间的合作,也有工商企业之间的合作,还有政府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从合作方式来看,有以资本为纽带的相互参与和兼并,不改变产权的跨区域相互投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合作。武汉市11个区也与周边11个县建立了对口合作关系,并签署了共建城市圈协议。

圈内合作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已经从一般的工业合作转变为资本一体化,从生产合作转变为联合开发和营销,从工业合作转变为机构一体化。企业跨区域投资增加,市场约束减少。吴尚钟白集团(000759,古坝)在周边8个城市新开了16个连锁经营点,周边县的农副产品与武汉市场相连。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加强了劳动合作、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就业信息交流。建设武汉与周边城市之间的高速城际铁路、机场和水路交通网络。以武汉为中心,4小时高速铁路运输圈、2小时高速公路和1小时城际铁路运输圈即将形成。所有的市县都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半小时,两个相邻的市县也将在半小时内到达。交通条件的改善为城市圈内的贸易和旅游合作奠定了基础,各地联合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共同打造“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城市旅游”三大品牌。

重心转移与区域合作深化。地区间的沟通与协调打破了以往的水平,政府层面的合作不断加强。通过项目合作和统一管理行动,区域间的利益得到了联结,重大项目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要素市场和基地建设、科教人才交流、金融、税收和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得到了加强。该计划要求进行五项改革,包括注册资本登记制度,以使该领域的市场参与者更容易投资。此外,武汉城市圈还将编制和发布产业转型升级投资指南,并试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武汉城市圈金融支持的逻辑
金融在城市圈发展中的定位取决于金融政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规划提出圈内城市应实现“金融城”,即信用市场、票据市场、支付结算、要素配置市场和金融信息服务的一体化。到2015年底,实现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电话银行行政村分行“三全覆盖”目标。

记者了解到,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市分行发布了《武汉城市圈金融市场发展实施方案》,依托武汉城市圈战略布局,深化城市圈一体化步伐,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整合金融资源配置,优化融资结构,显著提升城市圈金融业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促进综合、 经济、金融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使武汉成为一个市场完善、功能齐全、服务高效、创新密集的金融机构

下一步的重点是加大对武汉城市圈经济的金融支持,加快武汉城市圈金融一体化,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引导金融资源向大规模集群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集聚,向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倾斜,向现代服务业辐射,向可再生经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项目转移,向国民创业经济和中小企业延伸。

武汉城市圈各地正在实施中小企业信用培育工程,逐步完善城市圈金融组织体系,鼓励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发展,积极开发符合区域经济需求的金融产品,这也是武汉城市圈建设金融支持的基础工作之一。利用好直接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ipo和再融资加快发展,引导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社会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推动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推动股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的发展。完善下岗职工小额贷款保障机制,研究适合农民工的优质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农民工转移就业和创业致富。

金融中心是城市聚集金融资源的产物。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发挥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影响,有利于周边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武汉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将增强武汉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为各类金融机构在武汉设立总部、代表处和分支机构创造有利环境。发展消费金融公司、投资咨询、资产评估、保险代理、信用评级等中介服务机构,在武汉设立更多信用卡中心、数据备份中心、R&D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和区域业务处理中心。以光谷产权交易所为核心,建设一个基于城市圈、面向全省、服务全国的多功能、多层次的综合产权市场。完善保险市场体系,创新保险产品,满足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需求,扩大保险覆盖面。
标题:武汉城市圈: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961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