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37字,读完约3分钟
日前,李克强总理在视察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601398)时表示,小微企业是就业的主要载体,具有巨大的创新活力。金融机构应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支持小微企业,促进大众创业和创新。金融机构应着力通过改革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加强对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的服务。

点评:小微企业不仅是就业的主要载体,也是创业创新的活力源泉,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已被列为金融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清理收费项目,回应市场预期。当然,除了要求支持小微企业外,总理在考察两个金融机构和随后的座谈会上,对金融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要求,包括金融监管要服从大局,深化金融改革,扩大直接融资,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支持金融创新,这向外界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要加强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

货币政策的适应性调整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率团出席国际货币金融委员会第31次系列会议,表示中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根据经济和通货膨胀趋势进行适应性调整。他表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经验表明,货币政策可以为结构性改革创造机会,但单纯依靠货币政策也会带来风险。

评论:当经济下行压力很大时,货币政策的每一步都特别令人担忧。周小川的上述声明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不变,并提出了“根据经济和通货膨胀趋势进行适应性调整”的声明,即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有效,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就在上周末,央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了1个百分点,并实施了有针对性的RRR减息措施,这显然是对新的经济金融形势的“适应性调整”。与此同时,周小川一如既往地再次强调“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因此,在货币政策预调微调的同时,有必要加强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的配合,共同为稳定增长和结构调整提供支持。

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春季年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尽管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中国政府有足够的政策工具。今后,中国的经济增长应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基础,一系列正在进行的改革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评论:各方都在期待中国政府将从“政策工具箱”中拿出什么工具来稳定增长和调整结构。事实上,货币政策经历了“适应性调整”,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结合使用;财政政策的工具还包括营地改革、增加公共产品的提供以及促进政府和社会资本(ppp)之间的合作。除此之外,楼继伟还强调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并将其视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立足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将有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如户籍改革和农村土地流转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质是摆脱过去“高投入、低效率”的局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这也是建设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必然要求。(审核人:赵阳)
标题:金融支持小微企业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966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