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43字,读完约2分钟
新股发行的持续加速引起了市场的强烈关注。4月23日,中国证监会依法批准了25家企业的初始申请,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10家,深圳证券交易所3家中小企业板,创业板12家。

对此,中国证监会表示,根据市场情况和初始审计工作进展情况,这25家初始企业是中国证监会本月内批准的第二批企业。下一步,中国证监会将在继续每月均衡审批首批企业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新股发行规模,从每月一批增加到两批。

“二级市场很热,尤其是创业板资源稀缺,所以增加供给是合理的。每月一批的供应不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在增加供应的同时消化库存是值得称赞的。将来,每批可能有20批左右,甚至多达30批。堰塞湖基本解决后,最终可以过渡到几个成熟的堰塞湖,这也是注册制下的市场化分配方式。”资深投资银行家钟炳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根据国泰君安的一份研究报告,只要大市场环境不变,ipo加速发行的趋势就不会改变。下个月很有可能发行30-50家公司,2015年将达到360 -460家,募集资金约2100-2800亿元,但这仍只是2010年ipo募集水平的一半,这真的不用担心目前的市场资本。在市场热的背景下,与大量资金入市相比,目前的IPO远未对股市产生影响。

此外,由于新三板的流行和主板创业板的“堰塞湖”,近年来上市公司纷纷转向新三板。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4月23日,中国证监会已接纳562家首批企业,其中34家通过会议,528家未通过。有485家企业没有通过会议,有43家企业暂停了考试。

“历史上,已经有500多家企业在接受审查。目前,这些股票在一年内基本消化不再是问题。然而,随着审计速度的加快,它也将对新的第三委员会产生影响。一些过去因为害怕等待而转向新三板的企业将会回到主板。但是,由于新三板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发行速度上,还体现在市场化上。就包容性而言,ipo加速对新三板的影响有限。”钟秉祥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4月21日,河南省证监局发布了题为《河南省证监局召开市场风险调查座谈会》的消息,文中指出“目前投资者信心十足,‘买方硬约束’基本形成,应主动克服对发行节奏市场化的恐惧和控制发行节奏的思维惯性;完全放开发行节奏,由市场调节,将有助于各类主体回归本职,迅速消化排队等候试销的企业,增加市场存量。”
标题:增加供给消化存量 新股发行提速是“一石二鸟”之策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999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