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49字,读完约8分钟
《时代周刊》记者刘伟法来自北京
日前,中国保监会未批准王天佑担任中融人寿保险董事长,答复中给出的理由是涉嫌严重违法行为,中国保监会立案调查,尚未作出结论。
有市场传言称,王天佑的任命被驳回,或者与中融人寿前董事长陈元被捕有关。4月24日,中融人寿保险公司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在接受《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保监会不批准王天佑的任命,主要是因为公司的现场检查没有得出结论,这与前董事长陈元无关。目前,公司正在推荐新的董事长。

与被拒绝的任命相比,中融人寿的发展也非常引人注目。2010年成立时的愿景是“两年盈利,五年上市”。虽然与最初的两年目标有差距,但中融人寿在成立后的第三个完整财年(2013年)实现了盈利,这在业内是罕见的,市场对其上市的预期也有所提高。

据最新统计,去年中融人寿的营业收入增长了7倍多,达到43.77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了两倍多。
然而,从其业务结构来看,普遍保险和分红保险仍然是主要的业务力量。据中国保监会披露的最新数据,2014年,投保人投资新增赔付额增加了10.8倍,达到55.8亿元,超过了原保费收入,这意味着其万能保险和分红保险的总规模超过了传统保险业务。万能保险消耗了更多的资本,再加上中融人寿业务的快速增长,必然会对其偿付能力造成压力,而人事顶层的动荡可能会迫使中融人寿进行新一轮的大规模增资。

董事长的任命被否决了吗
4月17日,中国保监会下发《关于不批准王天佑任职资格的批复》,指出王天佑担任中融人寿保险董事长的任职资格,因《保险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第二十一条第十二项规定的情形,经审查未获批准。

《泰晤士报》记者在中国保监会官方网站上发现,上述规定是指中国保监会已对涉嫌严重违法行为立案调查,但尚未作出结论。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中融人寿前董事长陈远因涉嫌资本运营被检察院逮捕,王天佑可能与此事有关。然而,关于陈远为什么被捕,目前还没有定论。
“中国保监会没有批准王天佑担任公司董事长,主要是因为公司进行的现场检查没有得出结论,与前董事长陈远无关。”中融人寿保险董事会办公室负责人回应《时代周刊》记者称,陈远已于2014年9月辞去董事长职务,所涉及的事项与公司无关,公司不知道具体情况。

据公开信息,王天佑在2008年11月加入中融人寿保险筹备组之前,曾在甘肃信托上海证券总部、冯润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中润和创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润和创)工作。据调查,中润和创是中融人寿的股东之一,持股比例排名第三。

陈远辞职后,中融人寿一直在寻找合适的人选。王天佑被拒绝后,中融人寿目前正在推荐新的董事长候选人。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最近中国保监会也对中融人寿任用不合格人员的违法行为进行了处罚。据悉,2014年4月23日至30日,刘莉以中融北方分公司总经理的名义主持会议并签发文件,未取得监管资格。根据中国保监会的规定,潘忠、周淼和刘莉对上述违法行为负有直接责任,因此他们对公司和相关责任人进行了罚款和警告。

股权转让失败
除了人事变动外,中融人寿的股权结构今年也一直在酝酿变动,但股权转让无果而终。
目前,中融人寿保险前五大股东为联合铜箔(惠州)有限公司(持股20%)、吉林信托(持股16%)、中润和创(持股14.2%)、清华控股(持股11.2%)和蒂奇控股(持股8.8%)。
今年2月9日,第五大股东蒂奇控股计划以每股3.6元的转让价格转让所持中融人寿8.8%的股权,上市截止日期为3月11日。
至于其3.6元/股的转让价格,业内普遍认为上市价格较低。一方面,市场普遍看好保险公司的前景,中融人寿近年表现强劲;另一方面,这一价格低于2014年的每股4.5元。

对于此次股权转让,中融人寿原股东表示不会放弃优先购买权。然而,在上市之前,市场上有传言称,蒂奇控股持有的股权转让实际上已经完成,而与蒂奇控股同属“清华系”的清华控股有望接手。据了解,2014年中融人寿增资时,清华控股进行了干预,清华控股是蒂奇控股的投资者之一。

然而,这一股权转让最终“流产”。3月20日,蒂奇控股再次在北方证券交易所宣布终止中融人寿8.8%的股权转让。
为什么蒂奇控股终止股权转让?中融人寿的回应只是说:“因为它不符合适当的转让条件。”然而,尚未满足的具体转让条件尚未披露。
偿付能力面临压力
据最新统计,2014年,中融人寿营业收入增长逾7倍,达到43.77亿元,实现净利润3.9亿元。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5.44亿元,净利润1.29亿元;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在整个保险业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中融人寿意外将保费提高了6倍。

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中融人寿的业务一直伴随着高速增长,并在第三个完整财年实现盈利,而寿险行业的盈利期一般为7-8年。据报道,在中融人寿的发展战略中,避免盲目扩张网点以控制成本,借助银行保险渠道提升业务规模。其良好的投资业绩都有助于其利润的缩短。

纵观中融人寿近年的年报,不难发现其保费收入前五位的产品是万能保险和分红保险。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中融人寿保单持有人投资基金新增支付金额同比增长10.8倍,达到55.8亿元,超过原保费47.6亿元。不难看出,普遍保险和分红保险已经成为其主要业务。

“就业务结构而言,公司目前销售的产品主要是分红保险和万能保险,两者的份额基本相当。2015年,我们将重点发展担保业务,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中融人寿保险的负责人向《时代周刊》记者指出。

然而,全民保险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并且消耗更多的资本。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公司的偿付能力也面临着考验。据统计,中融人寿2012年的偿付能力为155.35%,2013年又降至152.36%,接近150%的红线。

同时,记者也注意到,出于偿付能力的考虑,中融人寿在2013年进行了大量再保险以缓解压力。据统计,2013年保险业务收入38.22亿元,保费收入39.77亿元,保费收入-1.55亿元。

2014年,中融人寿因业务快速发展与资本消耗之间的矛盾,也获准增资1亿元。然而,在业务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增资1亿元并不能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中融人寿可能迎来新一轮大规模增资。

两个股东之间的竞争
回到“两年盈利,五年上市”的目标,今年是中融人寿保险的第五个财年。关于它的上市有许多猜测。中融人寿一旦上市,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缓解金融压力。

关于公司是否在推进上市计划,中融人寿相关人士表示不知道。
虽然蒂奇控股的股权转让失败了,但它让业界看到了中融人寿两大派系之间的力量平衡和双方的意图。
首先,清华控股希望加快金融业的布局。事实上,清华控股此前曾表示,正在与其他股东谈判,希望在下一次增资中获得更多股权比例。
清华控股是清华大学在整合清华科技产业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20亿元。由于清华控股没有其他金融平台,清华控股可能希望加快金融业布局,并不排除推动中融人寿上市的可能性。

其次,它是中融人寿、联合铜箔的最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当于清华控股和蒂奇控股。此外,联合铜箔是中科华英(600110,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其最大股东为郑永刚。

与此同时,《泰晤士报》记者发现,目前持有中融人寿7.6%股份的宁波陈山实业有限公司,也包括郑永刚控股的彬彬。
郑永刚和中融人寿前董事长陈远之间可能也有一些关系。据《时代周刊》记者了解,陈远是中科华英第五、第六届董事会董事兼董事长,陈远投资的润武控股有限公司是中科华英的第三大股东。

因此,不难看出郑永刚在中融人寿保险的根基比清华控股更深。因此,业内猜测中融人寿可能会借壳中科华英上市,因为后者目前的表现并不理想。
事实上,郑永刚和丁曾王刘益谦有相似之处。他实际上控制着中科华英、彬彬和艾迪西(002468,股吧),然后通过上述上市公司参股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值得一提的是,郑永刚也是郑德人寿保险公司的董事长。与中融人寿相比,郑德人寿的表现要差得多。
标题:中融人寿董事长任命乱象背后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005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