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7字,读完约4分钟
登记制度的正式实施极大地提高了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速度和规模。
根据中国债券的信用数据,今年第一季度共发行了17只单笔信用资产支持证券,总额为507.88亿元。此外,许多机构预测,2015年资产证券化的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

发行人更加多元化
随着发行规模的扩大,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主体更加多元化。
此前,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汽车金融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频繁发行者,而中国信用评级预测,在下一阶段,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外资银行也将成为推动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生力军。未来,消费金融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也有望开始探索资产证券化业务。

从一季度资产证券化发行的产品类型来看,包括企业信用资产支持证券(clo)、个人汽车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PC)、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和租赁资产支持证券,其中发行了14只CLo,占总量的85.95%,仍占主导地位。

在发行率方面,对于不同类型的产品,优先a股的发行率差别不大,而优先b股的发行率差别很大。根据中国债券的信用分析,不成熟的定价机制是风险溢价差异的主要原因。预计随着国内证券化市场的逐步成熟,不同类型产品定价的不合理差异将逐步消除。

数据还显示,一季度,浮动利率证券共发行339.23亿元,占66.79%;固定利率类证券共发行106.39亿元,占20.95%;发行无票面利率次级证券62.26亿元,占12.26%。
在设定信用事件的触发机制方面,大多数产品都设定了加速结算和违约事件的触发机制,但不同产品的累计违约率触发条件有很大差异。
“银监会备案+中央银行登记”模式更显强势
此前,银监会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从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中央银行登记制的实施意味着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银监会备案+中央银行登记”模式正式启动,这也为未来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去年11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监会)出台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备案制度,发布了资产证券化业务规则,取消了合格银行的资格审批,发行了“提前注册”产品。

今年4月初,央行发布通知称,已获得监管部门相关业务资格并已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能按规定披露信息的托管人和保荐人,可在中国人民银行申请登记,并在登记有效期内分期独立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事实上,中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始于2005年,当时CDB和建行分别实施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然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中国的资产证券化进程受阻,直到2012年才再次启动试点。2013年8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盘活存量”大方向的重要一步。分析师认为,对于主要发行商业银行而言,通过资产证券化,流动性较低的资产流动性将大大增强,这将降低银行的资本需求和风险资产比例,将信贷风险分散到银行体系之外,进一步增加银行的信贷供给/0/,这也有助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根据以往数据,从2012年重启到2014年底,共成功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77种,发行总额3170.16亿元。2014年成为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井喷年。共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66个,发行总额达到2819.81亿元,超过2005年至2013年的发行总额。

中国信用评级预测,注册和发行将正式实施,审批时间将大大缩短。在登记某项资产的计划发行总额后,托管人和发起人可以在登记有效期内独立发行总额内的产品,以提高发起人选择发行窗口的自主权,简化管理,分散权力,从而提高证券化产品的发行效率。
标题:一季度资产证券化发行额超500亿 年内或达6千亿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031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