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07字,读完约4分钟
近年来,中国科技投入持续大幅增长,中央政府科技支出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然而,《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从调查中了解到,目前,科研经费的使用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还存在流失、滥用、腐败等现象。

有各种筹集资金的方法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大量科研经费没有用于科研本身,从支付工资和福利到填写饭卡和支付电话费不等。研究经费几乎无所不能,获得研究经费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中国金融协会理事、南京审计大学教授蒋大明认为,一些项目的资金实际上不到50%用于学术研究,有些甚至不到30%。

第一,挪用和转移。随着科研经费的增加,许多人将科研经费视为“唐僧肉”,并尽力充实自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因涉嫌向公司转移国家重大科技资金而被捕;浙江大学水环境学院院长陈因将巨额科研经费转移给两家皮包公司,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最近,一些曝光的案件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并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是扩大使用。一些单位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态度基本上是谁得到经费,谁负责。单位收到科研经费后,提取一部分管理费,其余用于科研、经费分配、报销等。通常只有项目负责人拥有最终决定权,这很容易导致资金的私用和挪用。有些单位“在耶戈可以靠资金吃饭、喝酒、睡觉”,而研究经费则用来支付工资和福利、出国留学、吃饭、买车、运输、盖房子、装修和购买家具,甚至有些经费都分不清去了哪里。

第三,弄虚作假。有些人总能想出各种各样不正常的把戏,而且有太多花哨的名字,让人眼花缭乱。包括编造劳动者名单或使用学生证冒充“劳务费”、以差旅费和办公费为名开具虚假发票、伪造合同、编制虚假账目等。

记者发现,许多单位在财务报销过程中存在“漏洞”。一个科研单位的财务人员说,从财务角度来看,他们只检查发票的合法性,而不管发票的合理性。许多研究人员承认,当他们向财务部门报告时,如果他们遇到了麻烦,他们可以通过技术治疗“通融”。

问责机制不完善和惩罚力度不够是问题资金产生的原因。虽然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制定了资金管理的操作方法,但许多方法在实施中容易被放大。对违反资金管理规定的处罚,有的是“内部通报”,有的则要求项目负责人返还非法资金。

重建项目和忽视验收导致资金损失
目前,我国科研经费的分配导致了重立项、轻管理、重申请验收的严重现象。只要项目成立,就能获得资金,而忽视了科研过程的管理和科研成果的评价,使得科研资金的产出效率难以保证。大量的科研项目“丢失”或停留在论文上,成果无法转移和转化,这也造成了资金的损失。

一些专家指出,当申请一个项目时,中国的科研基金决定如何花这笔钱。只要花钱的过程中没有问题,就没有人真正关心结果。
研究机构自动化研究所金融资产部主任表示,国家科技投入是在微观层面上实施的,哪个项目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哪个项目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并不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在被接受的时候也是同一个圈子里的人。有些专家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他们彼此都很好。

记者了解到,现在很多有竞争力的项目都有巨额资金,从几千万到几亿不等,很多研究人员都热衷于追求这些项目。然而,许多项目缺乏原创技术,包装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也被称为“集成创新”。此外,许多项目完成后无法转化,科技经费严重浪费。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吴表示,目前,国家科研项目需要资金来支持一批人。如果这些人已经完成了这个项目,如果他们没有钱该怎么办?他们不得不转向其他项目,今年做杯子,明年做桌子,结果都是三心二意,杯子和桌子不是世界上最好的。

吉林省教育厅负责人表示,受国家和地方科研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并不把科研成果能否产业化以及产业化后能带来多少经济效益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从2003年到2012年,吉林省高校授予的专利数量和转让的技术合同数量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2012年,吉林省高校技术转移成果有226项,远低于全国331所高校的平均水平;科技成果项目转化率仅为14.8%。

南京工业大学的一位教授说,在过去的几年里,很多论文和科研成果都是用钱扔出去的,但是真正有意义的论文和科研成果并不多,真正经过市场检验的也很少。这个研究泡沫必须被挤出去。
标题:课题经费用于学术研究不足三成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106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