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84字,读完约4分钟
3月17日至18日,美联储主席耶伦主持了美联储会议,讨论利率政策。早些时候,耶伦反复强调,她希望看到工资增长和通胀回到2%的目标水平,以确认美国经济的复苏。

在2月份的国会听证会上,耶伦指出,全球化抑制了美国劳动力收入的增长。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今年2月,美国新增非农就业人数大大超出预期,失业率降至5.5%,为7年来的最低水平,工资水平连续两个月逐月上升。

中国正逐步从投资导向型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向消费驱动型增长模式转变,这意味着美国工人的竞争压力降低,而中国消费需求的增长促进了对美国商品的需求。结果,美国有了更多的工作和更高的工资。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关系正在悄然改变。

新常态将改变贸易模式
美国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至2010年期间,中国对美国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5.2%,随后增速放缓至6.4%。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无意中成了美国工人的福音,并可能解决美联储主席耶伦的一个大问题。

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高级研究员、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亚洲区前董事长斯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表示:“中国正在从制造业向消费行业转型,这是美国面临的一个重大机遇。”

在过去的25年里,一些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产能的大幅提高对美国劳动力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美国的一些行业也逐渐萎缩。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从1999年到2011年,美国失去了240万个工作岗位。相关研究人员表示,来自中国的竞争并没有消失,而是没有加剧;仅仅来自中国的压力缓解不会推高工资,但会防止工资下降。弗吉尼亚州一家家具制造商的负责人说,现在已经止血了。“我现在不必每天都头疼了。”

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增长7%左右。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数字,加深了国际社会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提高质量和效率的认识,认为“稳中求进”的发展战略将确保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福世界。

泰国凯泰银行研究中心中国部主任黄斌表示,今年两会的亮点之一是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并就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制定战略规划。这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机结合,必将对中国经济转型乃至世界经济贸易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

影响因素不仅是新常态
中国向新常态的经济转型,加上人口红利的消失,给美国工人带来了潜在的好处。最明显的例子是,自2009年6月衰退结束以来,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增加了604,000个。在过去的十年里,美国制造业失去了560万个工作岗位。

斯蒂芬·罗奇认为,中国强调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会给美国企业带来好处,尤其是服务企业。例如,苹果公司已经盈利,由于新一代手机的推出,其在中国的销售额上个季度增长了70%。罗奇表示,中国向更加平衡的经济转型意味着进口需求将大幅增加,这将有利于美国和世界经济。

中国人民大学崇阳金融研究所执行主任王文认为,2015年全球利好消息明显,美国经济增长将使全球外部需求回升,这将极大地有利于中国扩大出口;原油价格的大幅下跌将有助于中国企业节约成本,消费者扩大消费支出。

盘古智库的学术成员石成表示,影响美国出口的因素不仅来自中国。目前,美元指数已经突破100整数大关。从微观层面来看,美元的大幅升值确实给许多美国出口商带来了巨大压力,由此引发的批评甚至被相关立法者转化为政治压力,这将对美国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从宏观角度来看,美元升值对经济复苏的干扰非常小。贸易从来都不是美国经济增长的引擎。这是美国区别于大多数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
标题:中国新常态给美国带来机遇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118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