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26字,读完约4分钟
中新网3月25日电(记者孙房地产频道)近两天来,各大媒体的房地产版面上都出现了“日本式光盘”和“囤积房产”等字样。在这些报道背后,它反映出房地产市场正从低迷转向复苏。不过,应该注意的是,楼市复苏主要发生在一些一、二线城市,而大多数三、四线城市仍受到库存压力的困扰。正因为如此,一些房地产企业开始回心转意,再次将目光投向一线、二线等重点城市。

多重利益刺激房地产市场升温,重现“日本光盘”
自3月以来,随着天气转暖,许多地方的房地产市场逐渐回暖。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提供的数据,上周监测的38个城市的交易面积继续逐月上升。其中,一线城市环比增长6.2%,而二线和三线城市环比略有下降。

在一些城市交易量普遍增加的背后,长期没有出现的“日本光盘”也开始出现在报纸上。昨日,《新京报》报道称,北京共有7栋建筑获得了预售许可证,共有244套房。提前开业的两栋楼几乎售罄,而剩下的五栋楼暂时不出售。为此,业内分析人士表示,“这种类似的做法是,一方面,该项目利用‘日式光盘’的噱头来制造热销局面,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该项目对市场前景的信心。”

同一天,《经济信息日报》报道,随着“救市”的声音,广州市场也再现了“日报光盘”项目。根据经纬研究中心的监测,上周开盘的一个房地产项目共有100套房在开盘当天售罄。

从当地市场的表现来看,开发商已经清楚地看到了市场正在好转的线索,甚至开始改变售房策略。这背后的有利因素是什么?
对此,雅豪机构副总经理高山分析称,央行的二次降息、RRR降息、放松公积金贷款要求等优惠政策以及两会期间发布的积极信号,不仅增强了市场信心,也极大地刺激了需求,改善了购房需求,购房需求逐渐从观望转向积极销售,这是成交量反弹的重要因素。

将一线和二线城市锁定在高库存房企的视野中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城市交易量的增加并不能掩盖房地产市场的整体库存压力,尤其是在高库存“病”由来已久的三、四线城市。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1月和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销售情况,2015年2月底商品房销售面积为6.3922亿平方米,比去年年底增加175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加1493万平方米。

根据中原地产研究部的统计,截至2月底,包括华北、上海、广州和深圳、杭州和南京在内的9个主要城市的商品房库存逐月下降。这意味着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存量继续扩大,城市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企业很难继续在三、四线城市扩张,要么坚守固有地盘,要么选择逃离,进入一、二线城市等重点城市。
此前,徐汇集团董事长林忠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徐汇95%的销售额将来自一线和二线城市。2月12日,徐汇地产与金地、永同昌在北京顺义新城赢得一块土地,继续培育北京市场。

2月11日,当代地产以高达95.55%的地价赢得了上海市闵行区江川社区颛桥镇186-1地块。这是当代地产第一次通过招标、拍卖和挂牌的方式进入上海。为此,上海市一居研究所研究员严跃进认为,当代的居者有其屋代表了目前中等住房企业进入一线城市的区域定位,即选择在重点郊区征地以获得稳固的立足点。

据《广州日报》3月12日报道,招商地产总经理何建亚3月10日表示,目前一、二线城市的招商地产项目储备约占70%,但一线城市的土地储备相对不足,预计未来一线城市的土地投资将逐步增加。

似乎回到一线和二线城市不是某个企业的情况。在当前房地产市场高库存的压力下,一、二线城市由于优势资源集中、购房需求旺盛、供不应求,仍然具有市场优势。

曾经,限购政策出台后,许多房企选择了积极拓展三、四线城市。经过三四年的发展,这些城市的产品已经严重饱和。如今,住房企业对三、四线城市的乐观态度即将逆转。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在楼市供需不均衡的背景下,一线城市最受标杆企业青睐。特别是降息后,一二线城市的资本将明显改善。由于三线和四线城市的库存绝对值过高,即使信贷得到刺激,也不太可能出现全面复苏。(中信。房地产频道)
标题:众房企调整战略布局 2015扎堆再进一二线城市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124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