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11字,读完约9分钟
最近,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一些学者发表了研究成果,认为过去生产率的提高对中国的快速发展贡献不大,近年来中国生产率提高的放缓令人担忧。与这种观点相反,我们通过大量数据发现,在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生产率的提高并没有做出小的贡献,而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年来,中国的生产率有所放缓,这是成功的追赶型经济体所经历的常见现象,是中国经济正逐步接近世界技术前沿并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达到新水平的表现。但是,它也提醒我们,今后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充分释放生产力提高的潜力,使生产力提高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生产率的快速增长是中国经济奇迹的原因之一
生产力水平是经济发展质量的核心表现。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增长奇迹,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是主要驱动因素,而生产率的提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表明,从1978年到2013年,中国的生产率每年增长3.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37%。一些国外学者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结论。例如,根据哈佛大学帕金斯教授的研究,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的生产率每年增长3.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40%。

中国生产率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技术追赶和要素的跨部门流动。首先,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使得中国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风险和更快的速度提高技术水平。在技术赶超过程中,改革开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外国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引进使中国能够在利用外资的同时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外开放不仅扩大了国际市场,促进了分工的深化,而且提高了进口中间投入品和资本货物的技术水平,提高了出口商品的整体技术水平。其次,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流向高生产率的非农业部门(特别是制造业)是生产率提高的一个重要来源。研究发现,在过去30年中,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五分之一来自这种结构性变化。

生产率增长放缓是经济发展达到新水平的表现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年均生产率增速较过去30年的平均水平下降了1个百分点以上,近两年来有上升的迹象。如何对待这种现象?
近年来,中国的生产率有所放缓,这符合世界成功赶超经济体的经济发展规律,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规律性现象。经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第一,处于技术前沿的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生产率一直以1%左右的稳定速度增长。第二,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0国际美元左右的发展阶段,日本、韩国等赶超国家都经历了生产率提高由高速度向低速度转变的现象。日本在1960年至1973年经济高速增长期间,生产率每年增长5.58%,然后开始急剧下降,1973年至1980年甚至出现负增长;在1980年至1990年韩国经济快速增长期间,生产率每年增长近3%,然后降至1%以下。数据分析表明,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成功追赶经济体的技术水平逐渐接近发达国家,生产率提高速度普遍放缓。特别是在收入水平接近高收入门槛、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转变的时期,这种规律性更为明显。根本原因是,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后发技术优势和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要素转移逐渐减少,技术追赶和要素转移的步伐相应放缓。从1980年到2007年,中国的生产率年均增长超过3%,从2007年到2011年下降到1.6%左右,其变化趋势与日本、韩国等国家基本一致。这表明中国生产率提高的下降符合成功赶超型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从快速赶超型国家向成熟型国家过渡的标志和前奏。同时,也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正在向更高形式、更复杂分工、更合理结构的阶段演进。

除了赶超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规律性因素外,还有一些次要的规律性因素和我们自身的特殊性因素导致了生产率提高的放缓。前者主要是因为在经济低迷时期生产率提高的速度通常较低,即生产率提高具有顺周期性的特点;后者主要是针对过去几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实施的大规模投资刺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一些地区的产能过剩,导致生产率提高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近年来,中国的生产率有所放缓,这与一些拉美国家的情况有着根本的不同。20世纪80年代,一些拉美国家陷入债务危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停滞,生产率大幅提高,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当时,这些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达到约4000国际美元。目前,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1万国际美元左右,明显超过了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阶段。因此,中国目前生产率提高放缓的特点不同于拉美国家,但与日本和韩国等成功追赶的国家相似。从更深的角度看,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与中国生产率增速下降的原因大相径庭。长期刚性实施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是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进口替代降低了国内产业创新的驱动力,拉美国家国内市场狭小,使得受保护产业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导致工业化进程缓慢,大量劳动者长期停留在传统经济部门,无法分享发展成果,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进口替代战略还导致拉美国家大量向国外借款,而国内企业效率低下,政府财政收入不足,最终导致债务危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与拉美国家不同,中国的工业化趋于完成,生产率提高的放缓是经济发展达到新水平的表现。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从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时的生产率表现来推断我国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经济升级和效率升级主要取决于生产率的提高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虽然生产率增长速度会随着收入水平接近高收入门槛而放缓,但这并不是一种持续的下降,而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在一定水平,并能逐步取代缓慢的投资增长,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的粗放型增长向质量效率的集约型增长转变。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是避免生产率提高在短期内迅速下降,努力取代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我们应该把提高生产力作为引领新常态的重点,大力开辟提高生产力的新途径。

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发现,近20年来,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资本产出效率差异明显大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这表明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存在严重的资源错配,空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率的比重很大。资本产出效率的差异不仅存在于行业之间,也存在于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如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外向型企业与非外向型企业、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东部企业与中西部企业。深化改革,消除资源错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更加注重行业内的优胜劣汰。通过竞争淘汰低效落后企业,让高效企业成长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3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机制逐步形成。研究表明,近10年来,优胜劣汰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贡献率超过20%。然而,企业退出机制仍存在诸多缺陷。一些“僵尸”企业已经丧失了生存能力,但它们依靠政府或银行的“输血”来生存,这使得有限的社会资源被无效地占用,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完善企业的竞争和退出机制是未来提高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继续引进和吸收新技术。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各行业的技术水平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一些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水平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前沿。然而,总的来说,中国与世界尖端技术仍有很大差距。根据经合组织全球价值链的最新计算结果,中国出口产品中国内增加值所占比重仅为67%,而美国、德国和日本分别为89%、85%和73%。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也说明了large/きだよきだ0/.仍然存在

高度重视原始创新。随着中国技术水平逐渐接近国际前沿,原始技术进步变得越来越重要。只有更加注重原始创新,生产力才能长期保持快速增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多的附加值,进而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相比,全球价值链的微笑曲线更加低迷,纯制造环节的利润水平越来越低,高技术含量价值链两端的附加值也相应增加。这表明全球科技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更加激烈。科技创新不能落后,但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迎头赶上,力争超越。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从发展的角度看,决定国家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尽管近年来中国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有所放缓,但生产率提高的潜力和潜力仍然很大。通过释放这些潜力,中国经济可以继续在新常态轨道上发展,实现保持中高速增长和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双目标”,在不降低潜力、提高数量和质量的前提下,进入速度调控的新境界。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标题:把提高生产率作为新常态发展主动力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162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