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126字,读完约10分钟
河南省霍店镇许继村的农民徐俞亮(音译)被选中。他买了一种“玉米专用肥”,声称增产30%,但作物使用后没有反应。相关部门已经证实,这种所谓的高科技肥料只是普通的氮肥。

据徐俞亮回忆,当时有一群人来到村里进行宣传,邀请大家到县城的化肥厂参观学习,接车送货,中午免费照看大米。
欺诈者是一个名为“福吉集团”的组织。《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河南省几个县乡进行跟踪采访,发现近年来,河南一些地方先后经历了“直接向农民出售假冒伪劣农资”的骗局:相关人员联合中小厂家,通过诱骗农民“参观工厂”、“当场洗脑教学”、“免费送货上门”等方式出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这导致了农业生产事故,并有大量的农民被骗。

“福吉集团”似乎是一个移动业务,不是一个散兵游勇,而是有着严格的等级结构。在巨额利润的驱使下,每一个帮派就像一台设计精良的机器,环环相扣,自由运转,中间隐藏着一条灰色的生态利益链。

假冒的农业坑农经常上演
与普通农民使用假冒农资的行为不同,记者在后续调查中注意到,“福吉集团”既不是生产商,也不是化肥经销商,而是一个四处游击战、被自己的嘴巴愚弄的“第二条道路的贩子”。

濮阳县的一位大型蔬菜种植者秦佩川告诉记者,2014年8月,他购买了当地一家化肥厂生产的复合肥。在应用于11英亩以上的温室蔬菜后,辣椒变得又小又弯,产量至少降低了30%。在豫北毗邻濮阳的许多农村地区,许多农民都经历过类似的问题,有些花生甚至在施肥后死亡。

当地工商局接到报告后,共查获并检查了31吨“中原”牌三类复合肥,均为不合格产品。据农业专家介绍,使用这种化肥不仅会增加农作物病虫害和倒伏的可能性,还容易造成土壤酸化和板结,并带来生态灾难。

秦佩川告诉记者,在购买化肥之前,一群不明身份的人进入村里进行宣传,并组织大家参观工厂。
“当时,我去了很多村民那里。在我进入工厂之前,我还没有时间去看它。有人说‘省领导’来视察,带大家吃饭。”秦佩川说,“有人在饭桌上要求签购买协议。我们以为‘省领导’是来视察的,出了问题,他们多少买了点东西。”

此前,《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夏邑县霍店乡采访时,一些农民购买了“玉米专用肥”。广告上说除了氮,还有各种微量元素,如钙、镁、硫、锌、铁和锰。是一种“高科技含量的新型多元绿色专用肥”。使用后,“玉米可增产16%至23%,最高可达30%。然而,当地公安部门的质量检查和调查发现,所谓的高科技肥料实际上是普通的氮肥,销售人员中有明显的虚假和夸大宣传。

“当我到达时,我知道它在卖化肥。工厂里的机器都在生产,看起来非常正式。”徐俞亮还告诉记者,“大米也被工厂吃了,去那里的人买了几袋。”
直销模式下的现场“洗脑”
“福吉集团”一般与中小制造商合作,以批发价“购买”农业原料,然后通过炫目的包装、当场“洗脑”和“教导”来哄骗农民“参观工厂”,最后支付货款,从而达到欺骗的目的。

记者在夏邑县采访“玉米专用肥”时,正好赶上了农资“福吉集团”的“洗脑”场面。在该县西部工业园区的一家化肥厂,小型货车来来去去,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像一个大聚会一样冲进医院。在二楼的一间办公室里,30多名农民前来参观和学习。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男子自称是一家化肥厂的技术顾问,他坐在舞台上,面前放着一台笔记本电脑。

在“讲座”开始时,这个人首先解释了公司采用这种“直销模式”的原因是为了节省广告费用,为农民创造利润。在随后的一个多小时里,人们一再宣称“玉米专用肥”是一种科技含量很高的“测土配方复合肥”,具有“不怕雨、不怕太阳、不流失、吸收充分、营养充分”的特点。他还明确承诺,使用这种肥料可以使玉米亩产达到1300公斤至1500公斤,甚至达到2000公斤。如果产量因肥料质量问题而减少,工厂将赔偿损失。

讲座结束时,这个人还现场演示了一个实验:他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包白色粉末倒入一个装满水的透明玻璃杯中,很快液态水变成了果冻。他解释说,发生这种化学反应是因为玉米专用肥含有一种特殊成分,可以保持水和土壤水分,即使几个月不下雨,作物也不会遭受干旱。

面对“事实”,许多农民非常激动。讲座一结束,许多人就下楼签署购买合同。
在办公楼后面的院子里,《经济信息日报》的记者看到十几个工人在忙碌,满是铁锈的机器不停地转动。一位工人说,工厂每年只有夏、秋两个生产季节,其余时间基本上不开工。每天能卖出50多吨,主要销往全县所有的村庄,生意很好。

欺诈过程是相互关联的
姚俊(化名),河南一家化肥企业的负责人,曾在福吉集团工作过,他透露“讲师”可以称为福吉集团的关键人物。这些人通常是农民,大约30岁,有高中文凭。虽然他们只掌握了皮毛农业技术知识,但他们经常被称为“农业部专家”和“农业大学教授”,最低级的人也称自己为制造商的“技术顾问”。

”讲课时,声音洪亮而摇曳,带有强烈的感染力,而且都是关于农民的普通事情,比如什么辛苦的工作已经磨破了肩膀,零售店为了赚钱已经违背了良心,等等。,而且很安静。把你卖的产品拿出来。”走过来说。

一个叫曹的“讲师”已经在商界工作了很多年,他告诉《经济参考报》说讲座分为小班和大班。小班进入村庄,相对来说,大队或村庄的人很少;大部分专业课都集中在化肥厂的会议室里,有时在县城的一些地方租用场地,讲座的规模可以达到几百人。一个课时不超过2小时,80%或90%的人会在课程结束时购买。

“十多年来,我一直在谈论大班,我也曾在化肥厂、县党校和农业局办公楼谈论过它们。教师必须了解一切,如肥料养分、作物生长特性等。适应形势,把握农民心理也是必要的。”老曹说:“过去讲课靠的是嘴巴。现在,为了说服农民,我必须做示范实验。为此,我买了全套设备、投影仪和便携式电脑。”

宁陵县某化肥厂销售经理胡克指出,在每个“软糖小组”的组织结构中,“讲师”是纽带,有一个幕后组织者向上,几十个销售人员向下。幕后组织者也被称为交易者。在“福吉集团”采取行动之前,贸易商首先要检查地点,包括与农业材料制造商谈判。这叫做“踩盘子”。相关事宜敲定后,销售员去村里组织农民参观工厂,然后“讲师”出来了。

“有些交易员本身就是‘讲师’。作为一个核心角色,每个环节的最终利润分享是由他决定的。”胡克说:“因为整个过程设计是环环相扣的,比如,在吃饭的同时,有些人登记每个家庭想要多少农业材料。在这里吃饭后,他们会送你回家,送肥料的车会跟着你,这样你甚至没有时间呼吸。”

从利益链中获取你需要的东西
在一个完整的“福吉集团”运作中,合作农业材料制造商需要赚钱,邀请农民吃饭并开车去接他们需要成本。那么“福吉集团”最终是如何盈利的呢?老曹作为一个交易者的经历向记者们做了一个详尽的描述。

以80公斤袋装玉米肥料为例,市场零售价通常在120元/袋。“我从工厂以1800元/吨的批发价买到这种商品,也就是72元/包。”与玉米种子搭配后,我的“包装肥料”卖到了140元/袋,给农民的种子是50元一袋,但实际上,批发后才18元。这样,扣除种子费、业务员佣金和其他费用后,我每袋肥料至少可以赚10元。然而,在农民眼中,除去种子资金后,每袋肥料只需90元,这自然被认为是非常划算的。”

据《经济信息日报》记者调查,正是隐藏在这里的巨大“利润空室”驱使“软糖集团”向四面八方攻击,到处作弊。事实上,严格组织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得到肥料,只有农民才是最终的输家。

据业内人士称,通常情况下,每卖出一袋化肥,“讲师”获利5元,“交易员”获利10元。因为他们不得不承担诸如给客人送礼、运输农业材料和留宿人员等费用,销售员可以得到每包30元的佣金。

胡克说,乍一看,这笔钱算不了什么,但由于销量大、时间集中,它也可以称为巨额利润。“农忙季节最多持续一个月。通常,“老板”(交易员)能赚10万元,“讲师”能赚8万到9万元,销售员能赚3万到4万元。曾经有个“老板”亲口告诉我,在人烟稀少的东北,他半个月就赚了几百万元。

做了15年贸易商的老吴告诉记者,因为不需要做广告,销售效果立竿见影,很多中小型化肥企业都有与福吉集团合作的经验。“毫不夸张地说,一个投资在50万到100万元人民币之间的小型化肥厂,如果与我的团队合作,将能够收回投资。”他说。

姚俊说,近年来,许多参与“福吉集团”的人发了财。“我的家乡建了一栋楼,买了一辆车,通常价格在15万元左右。因为钱来得很快,一些孩子辍学后就被带到这一行工作。

监管如此薄弱,以至于它“放水养鱼”
被低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前景”所吸引,员工越来越多,活动范围越来越大。然而,由于移动操作和隐藏技术,“福吉集团”的危害还没有引起相关部门足够的重视。

在一次采访中,老曹和老吴分别从甘肃和安徽回来。老吴说,河南农忙季节主要在夏秋季,前后要花两个多月的时间做生意。由于员工越来越多,近年来人们开始在省外发展。据我所知,我可以去山东烟台卖水果肥料,有的甚至去新疆卖棉花肥料。

老曹说,在过去的十年里,他几乎走遍了全国。南部的云贵、北部的黑龙江吉林辽、中部的安徽河北都已开始营业。“自从我2000年进入这个行业以来,已经有50到60名‘讲师’级别的学徒,他们来自河南,现在有来自其他省份的销售人员。大家都是种田的,一年到头都不闲着。”。

长期从事农资打假维权工作的民间人士李欣指出,“福吉集团”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经营手法上也有所演变和创新,如从只销售一种农资转变为多种产品搭配,实行“一送一”的包装销售,或从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转变为偷偷摸摸窃取和减少含量,从而变得更加隐蔽和欺骗性。

记者还注意到,“福吉集团”到处作弊的原因经过了反复试验,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甚至故意“放水养鱼”,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老曹透露,在各地做生意时,难免会有人打电话举报。“工商局、农业局、质监局,应酬是免不了的,吃喝多少还得带几个。如果你不解决他们,你不能做以下工作。”他说。

由于农民分散经营、维权成本高、农业生产周期长、事故后难以识别等原因,业内人士呼吁各方关注愈演愈烈的“福吉集团”现象,并从源头上进行彻底调查和清理。如果任其发展,不仅会扰乱农业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还会损害农民的利益。从长远来看,它也可能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
标题:农资“忽悠团”假借授课直销坑农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173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