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73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人民银行10日发布的《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提出,下一阶段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移支付方式和结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适度从紧, 适时适度的预调整和微调,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创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促进经济科学持续发展。

央行: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报告提出要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把改革纳入调控之中,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鉴于金融的深化和创新发展,应进一步完善监管模式,疏通传导机制,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央行: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关于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报告认为,总体而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条件和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其核心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在这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我们必须处理好经济结构调整与宏观总量政策的关系。首先,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宏观总量政策应把握方向和力度,提高调控的灵活性,在基础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及时做出适当调整,防止经济惯性下滑。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意防止过度“放水”加剧结构性扭曲,推高债务和杠杆水平;第二,经济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历一个转型和调整的过程。传统增长引擎的弱化与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存,面临着淘汰过剩产能和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双重任务。在保持总量稳定的同时,要进一步推进结构优化,通过结构调整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第三,结构调整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的风险暴露。要看到市场清理和结构调整的积极信号,建立和完善化解各种风险的制度机制,防范金融体系大幅波动和顺周期问题,确保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不发生;第四,结构调整和改革的任务更加紧迫和艰巨。我们必须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活力,通过深化改革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

央行: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关于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报告指出:一是全面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和改善宏观审慎管理,优化政策组合,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根据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完善央行抵押品管理框架,调整流动性水平,维护货币市场稳定。同时,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做好各时点流动性安排,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额和期限结构,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继续发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反周期调整和结构导向作用。结合支农小额贷款投资方向、资本充足率、风险内控状况、新设机构、区域发展等五个“要素”,合理确定政策参数,及时调整政策参数,更好地体现差异化和针对性,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实际需要和季节规律安排贷款节奏,将更多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继续探索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的机制和手段。

央行: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第二,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优化投资和流动性结构,落实“定向减RRR”相关措施,充分发挥信贷政策在支持再融资和再贴现政策中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坚持标本兼治,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完善银行公司治理,清理金融服务不合理收费,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加金融供给,加大改革和结构调整力度,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央行: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第三,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完善金融调控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继续推进同业存单发行和交易,探索为企业和个人发行大额存单,逐步扩大金融机构债务产品的市场化定价范围。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大汇率的市场决定力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的灵活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央行: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报告还指出,要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督促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在支持金融创新的同时,要加强对银行间业务和理财业务发展中潜在风险的监控和防范。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地方政府债务清理处置,重点防控债务风险。

标题:央行: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1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