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64字,读完约9分钟

特约记者刘英在柏林报道说,西藏导演松太加是一名摄影师,他在2010年初导演了这部电影。第一部故事片《太阳永远在左边》是一部很有特色的道路电影,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返回朝圣途中的自我拯救的故事。影片内敛简洁,松太加展现了藏族人民对无尽沙漠的生死态度。这部电影获得了当年温哥华电影节的龙虎奖,并受到包括许鞍华在内的评委们的称赞。2015年,松太加的第二部作品《河》入选第65届柏林电影节“新一代”单元,并在柏林动物园宫电影宫首映。放映结束后,松太加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独家采访。

松太加:用作品表达藏族人的真实状态

制作一部成人和儿童都能带着童心观看的电影

21世纪:你为什么会想到拍一部像《河》这样的电影?

松太加:这部电影的起源是我在2011年与小女孩央金拉姆的相遇。金扬是我一个远房亲戚的孩子。我们在她的夏季牧场偶然相遇。在那之前,我一直想拍一部儿童电影。金扬的光环和可爱让我当时决定为她写一个剧本。这是《河流》,今年在柏林上映。金扬在电影中扮演她自己,一个生活在安多藏区的小女孩。剧本草稿构思了两个月,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拍摄时间已经过了漫长的三年。在过去的三年里,故事一直在不断变化,我自己也对这部电影的定位提出了新的想法。

松太加:用作品表达藏族人的真实状态

《21世纪》:谈到电影的定位,《河》的基调并不像通常的儿童电影那样鲜明。相反,它讨论的是父子关系,电影的叙事非常缓慢。虽然这次被选入了柏林的“新一代单元”(这部单元电影主要针对14岁左右的年轻人),但感觉这部电影的目标观众应该是成年人。

松太加:用作品表达藏族人的真实状态

松太加:事实上,我自己也很纠结这个问题。最初,剧本的主要框架是关于一个小女孩,她面对怀孕母亲的情绪起伏,希望她的新生儿早点出生,并担心她会失去作为家庭中心的地位。然而,很难弄清孩子们的心态。很长一段时间,我找不到电影的主线。当时,我正在写另一个关于父子代际关系的剧本,所以我试图将这两个不成熟的想法混合在一起,感觉可以形成一个更清晰的叙事语境,故事《河》逐渐扩展到成人世界。

松太加:用作品表达藏族人的真实状态

事实上,“儿童电影”的定义是非常宽泛的,它不一定是荒诞和幼稚的。伊朗导演阿巴斯用一个简单的镜头展示了儿童和大自然的活力,而杨德昌则用儿童的眼睛在《一个接一个》中窥探成人世界的悲伤和脆弱。总的来说,《河》应该是一部儿童电影。至于观众的定位,我认为成人和儿童可以从电影中得到不同的印象。从柏林放映的效果来看,主要的反应来自儿童观众。尽管他们不确定自己能100%理解这部电影,但许多情节仍然能引起跨文化和跨时代的共鸣。

松太加:用作品表达藏族人的真实状态

西藏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救赎

《21世纪》:在某种程度上,你的上一部电影《太阳永远在左边》也讨论了两代人之间的问题,但增加了很多哲学思考,比如精神救赎和如何让过去成为过去。你讲故事的方法相对模糊,并且增加了大量的倒叙。这一次,使用了儿童主题,许多复杂的叙事技巧在电影中被抛弃。整部电影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得很顺利,但是你想表达的主题仍然很深刻。你认为用简单的叙事技巧表达一个深刻的核心概念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松太加:用作品表达藏族人的真实状态

松太加:五年前,当电影《太阳永远在左边》的时候,它完全处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状态,没有那么多的后顾之忧,影片终于表现出一种本能的表情。这部电影完成后,作为一部处女作,观众反响很好。但经过思考,似乎有太多的哲学的东西,我太急于追求一个叙事的复杂性。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多种控制。因此,在拍摄和编辑《大河》时,我更注重故事和节奏,这更符合我现在的审美取向,也更容易带出我想表达的主题。在拍摄《大河》的三年中,我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松太加:用作品表达藏族人的真实状态

《21世纪》:在《太阳永远在左边》中,主人公尼玛终于原谅了自己的错误,与在高速公路上相遇的老人零零碎碎地交谈起来。在河里,爸爸的心情就像春天里一天天地融化的冰川。原谅爷爷四年前的残忍行为。“宽恕”和“救赎”是你两部电影的共同主题?

松太加:用作品表达藏族人的真实状态

松太加:当我第一次构思《大河》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这么复杂。我只是想关注人们的情感表达。拍完电影后,我发现了两部电影的相似之处。我认为这也是电影制作人在创作中无意识的情感流露。毕竟,西藏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救赎,这是许多文学作品的主题,我不可避免地被这个主题所吸引。然而,这两部电影确实有我自己的写照。我父亲的去世对我影响很大。《太阳》里的老人总是在左边,《河》里的爷爷有他的影子。

松太加:用作品表达藏族人的真实状态

21世纪:央金拉姆拍摄《大河》时还不到八岁。你如何让她理解这个角色?

松太加:实际上,我没有反复跟她讲这部戏,因为央金拉姆几乎是本色出演,拍摄地点在青海省同德县的夏日牧场,所以她的表演非常自然。藏区人口稀少,孩子们的日常生活非常单调。看到一大群人大包小包地来拍电影是非常有趣的,她已经在半玩半工作的状态下拍完了电影。

松太加:用作品表达藏族人的真实状态

放弃文化好奇心,追求“壁画美学”

《21世纪》:你是艺术专业的。当你进入电影业时,你是西藏导演万玛才旦的摄影师。这些经历如何影响你成为一名导演?

松太加:万玛才旦是我电影生涯中的亲密合作者。当我们一起去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时,我们也同意一个学习编剧和导演,另一个学习摄影。毕业后,我们可以一起拍电影。和万玛才旦一起工作,我们两个互相影响。虽然当时我主要负责摄影,但由于我们的私人关系,我经常参与剧本的讨论。万玛才旦是一名导演和小说家。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写作技巧。在电影制作过程中,我们的思维因“工作”的关系而不同。他更多地考虑戏剧的语境,而我则更多地依赖于画面感的创造。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的问题都与光线和日程安排有关。我们合作了三部电影。

松太加:用作品表达藏族人的真实状态

也是在拍摄万玛才旦的《静静的玛尼石》和《寻找智慧与美丽》的过程中,我逐渐找到了一种最能表达藏区风格的摄影方式。现在有人把这种风格称为“壁画美学”,它主要依靠视角和景物来支持叙事。2004年,当我拍摄《寻找智慧与美丽》时,两天后我找不到合适的拍摄方法,我觉得有些不对劲。后来,我和万玛才旦达成共识,决定冒险放弃长焦镜头,只用25毫米广角镜头,强调藏区的广阔感觉。当时,拍摄不到50天,整个过程非常不确定,因为这种拍摄技术需要非常高的演员。一旦有一个环节出错,整个场景必须重新拍摄,我们的演员都是非专业的业余演员。我记得一个场景,连续拍摄了一个星期,用了一百多块材料。我们希望倡导一种特殊的美学,像唐卡,它没有部分和特写,强调和谐的融合。

松太加:用作品表达藏族人的真实状态

《21世纪英文报》:你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在藏区拍摄时,最困难的事情是组建一支专业的团队,那么你的两部电影的团队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呢?

松太加:在我以前的工作中,我积累了一些团队资源,包括十几个藏族电影工作者。当我们不拍电影的时候,我们也有机会和西藏地区的mtv或者纪录片合作。拍摄《太阳永远在左边》的时候,我还邀请了十几个北京的技术人员。这二十个人几乎组成了《大河》的摄制组。电影音乐仍然是由藏族音响工程师德格才让创作的。我特别喜欢墨西哥导演亚历山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21克》和《巴别塔》中的配乐也推荐给德格才让思考。他在《太阳永远在左边》中的得分令人印象深刻。与以前的作品相比,音乐在河流中的位置并不重要。我试图让这部电影有更多的空白。土耳其导演努尔?更大?锡兰在《遥远的地方》中对各种自然声音的运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松太加:用作品表达藏族人的真实状态

《21世纪》:在《太阳永远在左边》完成后,许多评论将你们的电影称为“去符号化的西藏电影”。你没有迎合外人对藏区的想象,而是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他们对生活和信仰的看法。在《大河》中,这种去象征化的努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目前,一些藏族题材的电影对藏族文化非常感伤,这不仅浪漫化了藏区,也疏远了藏区。你有意识地想通过自己的作品挑战这种刻板印象吗?

松太加:用作品表达藏族人的真实状态

松太加:的确,正如你所说,外界给藏区贴了太多的标签,真正的藏区和藏族文化并不像在鞍山表达的那样浪漫。作为一名藏族导演,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真实地表达藏族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生活理念,没有文化的好奇和异域的奇观。

松太加:用作品表达藏族人的真实状态

21世纪:西藏阳光三部曲还在进行中吗?第三部电影是关于什么的?

松太加:我对我的拍摄计划非常谨慎。我总觉得藏族导演不多。我必须对自己的每一个形象负责,我不想把文化变成纯粹的娱乐。拍完《太阳永远在左边》后,我曾经说过要拍一部《西藏阳光三部曲》。太阳在我们的藏族文化中如此突出,它代表着一种温暖的救赎。我也想用这个形象来分别讨论夫妻和母子之间的关系。River是一个计划外的产品,不包括在三部曲中。因为央金拉姆的出现,它先被拍摄了。下一个计划是继续制作关于一对西藏夫妇婚姻的第二部三部曲。我希望把它变成一个波浪式的作品,充满起伏和更好的可视性。我会努力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剧本。

标题:松太加:用作品表达藏族人的真实状态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2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