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07字,读完约7分钟
这种观点认为,深圳的惊人之处在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个刚成立时只有两个工程师的城市在高科技产业上实现了全面的跨越,华为、腾讯、中兴、迈瑞、比亚迪(报价002594,咨询)(002594,股票吧)和一大批国内外著名明星企业相继诞生。pct国际专利数量连续九年居国内城市之首,让人更青睐“成果”,就在人们开始推崇深圳模式的时候,深圳悄然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布局源头创新,实现了“需求拉动”和“成果转化”的双引擎创新驱动战略。

正文/周
源头创新作为一个时髦的概念,在中国已经流行了几十年,但在最近几年才开始作为一种成功的实践出现(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讨论的源头创新是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前沿创新,基础研究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找到了正确的做事方式,即源头创新的路径模型。

深圳模式演化理论:需求拉动+来源创新
国内外创新实践中有两条典型的创新路径。一种是所谓的“成果转化”路径模型:实践的驱动力来自创新链的上游,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创新活动开始,通过实验室成果向应用环节的逐步演进,刺激经济系统的创新活动,最终实现经济系统竞争力的提升。美国硅谷基于斯坦福大学科学研究的高科技孵化模式就是这一路径的典型代表。另一种是需求驱动的路径模型:创新活动的起点在于企业,技术需求是在企业产品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并传递到创新链的上游,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创新目标。这种需求导向路径的特点是创新的驱动力来自市场,通过企业主导的生产、教育和科研活动传递到创新链的上游,企业的创新活动从低端向高端推进,呈现出自下而上的方向性特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创新制度设计基本上采用了“成果转化”的路径模式。政府将财力集中在创新链的上游,试图通过“成果转化”的各种制度安排和政策激励来实现实验室成果的产业化。然而,实践的结果令人震惊。目前,我国几乎没有优秀的科技企业集团通过“成果转化”的路径模式取得成功。相反,尚未纳入官方创新体系框架的“需求驱动”模式,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选择的实践路径。特别是深圳的高科技企业集团,将需求驱动的路径模式发挥到了极致。在一个成立之初只有两名工程师的城市,实现了高科技产业的整体飞跃,诞生了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明星企业,如华为、腾讯、中兴、迈瑞、比亚迪、大江等。pct国际专利数量连续九年居国内城市之首,这让学术界和管理界对“成果转化”模式的偏好感到困惑。

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后,深圳的“需求驱动”创新路径模式开始引起关注。就在人们开始推崇深圳模式的时候,深圳悄然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布局源头创新,实现了“需求驱动”和“成果转化”的双引擎创新驱动战略。

深圳的布局源头创新没有遵循传统的“成果转化”的制度设计,而是采取了“政府帮助民营”的方式,利用“民营非企业”的公益性组织作为组织实施源头创新的主体,选择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布局,迅速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新型科研机构,从而催生了一批以前只能在硅谷看到的新业态。在这些全新的剧本中,一批民营科研机构发挥了主导作用:2007年,华大基因研究所在深圳成立;2010年,广汽研究院在深圳上市;2012年,国家创新能源研究所落户深圳;2013年,袁梦精密制造研究所成立。以创新为根本使命的民营科研机构成为深圳创新的生力军。短短几年间,深圳民营科研机构显示出惊人的活力。华大基因已经成为全球生命科学技术领域的领先科研机构,甚至连傲慢的美国人都在关注华大的一举一动;四年来,广汽团队在全球超材料领域完成了85%的专利覆盖,并在国家重大项目中实现了一系列战略创新。他们在科学技术和光子学领域的突破性创新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产业空,22365;

机制创新:民营科研“养物不养人”
在中国,创新的成功大多不是技术的胜利。消除阻碍创新的制度因素比实现技术本身更重要。深圳的成功在于制度创新的优势。深圳在源头创新领域再次证明了这一真理。民营科研机构在深圳发展不到十年,其制度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私营科研机构独立运作,科研规划尊重市场规律和科研规律,而不看政府的脸色;所有员工都被雇佣,适者生存被淘汰,没有平庸被沉淀;立足于制造和销售产品,这是生存的基本方式,而不是纸上谈兵的形式主义。因此,民营科研机构在资源创新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效率。华大、广汽在短短几年内取得的成就,是传统科研机构几倍时间、几倍投资所无法企及的。

即使传统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在转型过程中也会面临国有资产的陷阱,两种不同所有制实体的观念和机制之间的冲突会使工业化进程充满不确定性。民营科研机构完全避免了这一制度性障碍,科研机构与工业化公司可以实现无缝高效的连接,财务杠杆甚至可以顺利介入科研。广汽在空附近的业务发展是利用资本市场从源头上解决高强度、高效率投资问题的典型案例,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

当然,华大和广汽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深圳市政府的高强度投资。华大和广汽是深圳市政府近年来支持的民营科研机构,支持金额达数亿元人民币,投资相对集中。深圳市政府对这种投入有过多次讨论,但从最终结果来看,这是一个有效的投入产出模型。深圳的实践可能是中国特色创新组织的雏形。

民源创新机构从事的是一个新领域的创新,许多特征和规律是人们不熟悉的,许多事情超出了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范围。因此,质疑、误解甚至诅咒伴随着新兴科研机构的成长。华大被很多人骂,现在被少数人骂,光启被很多人骂。他们因为从政府那里拿了太多的钱而受到责备。事实上,政府对华大和广汽的支持不是为了支持人民,支持人民的方式也是为了申报竞争性项目。它得到的钱越多,就表明事情做得越有效。经过一段时间的民营科研机构的孵化,市场回报将成为科研投资的主要来源,就像华大和广汽的趋势一样,而传统的科研机构将得到政府的终生支持。事实上,私人来源的创新机构拿了多少钱并不是问题的根源。关键在于以下三点:第一,团队所从事的领域是否是国家创新的战略制高点,能否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二,团队是否以正确的方式高效地工作;第三,团队本身是否具备国际一流团队的能力。有了以上三点,你应该给予一定的力量支持。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从大国竞争的高度来看待它,而不是把猪肉分割成蛋糕这种常见的事情。想象一下,如果中国每年拿出200亿元支持100华大光电推出新的机制创新,中国在世界创新地图上的地位将会如何提升。

深圳民营创新机构的崛起注定会成为中国创新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随着民营创新机构成为创新型国家制度设计的一部分,中国自主创新格局将被重塑,经济发展将进入双引擎驱动的新阶段。(本文作者是深圳泰空科技南方研究所所长)
标题:深圳民办科研机构探路“源头创新”动力机制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240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