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28字,读完约3分钟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潜在通缩压力正在逐步积累,这使得各方对货币政策放松的预期进一步增强。总的来说,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官方制造业的采购经理人指数、消费物价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工业产值和电力消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进出口变化等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反映了经济增长的疲软。特别是2015年1月官方制造业pmi为49.8%,比上个月下降0.3个百分点,自2012年10月以来首次跌破50%的涨跌线,引发更多市场担忧。

需要看到的是,中国目前正处于通缩风险积累的边缘,但不存在真正的大规模通缩。例如,作为评价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cpi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一直在持续下降,但仍在积极增长。从货币层面来看,广义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额都没有大规模收缩。2015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加2.05万亿元,同比减少5394亿元,这也是信贷规模结构性变化和表外融资减少的结果。

历史上,每当经济周期波动趋势加剧时,货币政策“左”与“右”的争论就会出现。在国内外形势更加复杂的背景下,有必要把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避免反对结构调整、金融改革和货币政策相机抉择;其次,很明显,调控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不能承受“沉重的负担”。

首先,近年来,央行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完善货币政策运行机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结合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货币政策的重点也转向了“滴灌”和“定向”的结构选择。事实上,在外汇逐渐失去银行体系流动性主要供给渠道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的结构性调控确实非常重要。在流动性吃紧的背景下,央行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向公开市场投放资金,进行slo和mlf操作,在短期内对冲和弥补流动性的不足。这种结构性监管在避免流动性恐慌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有必要避免过度依赖它。因为当形势更加严峻时,较为宽松的一般工具已经成为各国货币政策的常态,在特定时期重视结构调整和宽松取向并不矛盾。

当然,另一方面,虽然我们认为货币政策需要及时“放松”,我们不妨使用更多的政策工具如存款准备金和利率,但大规模宽松和刺激的前提并不存在,也不利于保持现有的改革成果。可以说,采用这些传统的宽松工具与其说是为了在“滴灌”的同时增加“一般灌溉”的强度,不如说是为了稳定和削弱市场的通缩预期,表明一种宽松的货币政策态度。

其次,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货币政策的期望越来越高,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我国货币政策机制仍需更加顺畅的背景下,也有必要避免过度依赖货币政策的作用。

在通缩风险累积的背后,实体经济存在更多问题,包括总需求萎缩和总供给效率下降。从需求角度看,虽然短期内投资需求仍难以消失,但更重要的是解决中长期投融资来源不匹配和金融资源弱化的问题。从供给角度看,这是从简单的产业扩张和产业间结构调整向产业内调整和升级的过渡。要解决这些矛盾,财政政策可能比货币政策更重要,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减税比增加支出更有效。

当然,经济衰退和通缩的第一个后果是影响就业。因此,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那些有能力就业的企业,是最重要的。这些都不是货币宽松可以解决的矛盾。与此同时,如果在绿色可持续性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真正的进展,那么在低速经济增长中“生存”也是有价值的,这也需要进一步深化货币和金融结构改革。
标题:货币政策无需加大力度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24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