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97字,读完约7分钟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5年,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信心就是这样。
在经纪资产管理方面,过去一年,股市和债市人气颇高,最高表现的证券获得了400%的收益,抢尽了风头。同时,它也使其所谓的三大传统业务迅速成长;与此同时,新增的公共基金管理业务也在移动,给新的一年带来了新的想象。

至于期货资产管理,在大资产管理时代,它是“合理的”。在业务范围上,逐步与保险、经纪、基金子公司等资产管理业务接轨。尤其是去年年底发行的首只“一对多”期货资产管理,为新一年的业务做了最好的注脚。

该基金子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备受瞩目。深圳一家子公司的一位长期没有从事业务的朋友承认,领导很着急,需要更快地开展新业务!
混业经营的轮廓给持有各种资产管理牌照的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增长预期,而在另一个维度上,监管层对游戏规则的有序安排,甚至更高层次对国内投融资模式的“重新规划”,使得机构转型和竞争在新的一年更加敏感和耐人寻味。

变换脉络图已经出现,但还不完整。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在业务方面,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已经从审批制转变为备案制。在北京一位券商分析师与《21世纪经济报道》的交流中,券商的资产证券化规模预计将高达2000亿元。

与此同时,各机构正在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背景下寻求业务突破。这两天,两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基金公司仍在无休止地玩文字游戏,争夺首个新三板产品的头衔。

为冠军而战,为精神而战,在戏剧之后,看还是表演。(李新疆)
引导阅读
“资本与债务互持”模式只是目前渠道业务转型迫切需要的一个缩影,这种模式的浮动也反映出监管套利思维趋向于“从前台到中后台”的调整,因为监管政策在资产端大力阻断了渠道业务。

我们的记者李伟从北京报道
监管环境的调整可能会对证券经营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
尽管影子银行系统已经进行了近一年的治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除了传统的市场证券投资,其业务的主要构成仍然是渠道业务,无论是经纪资产管理还是基金子公司。

目前,这种商业模式面临着两个挑战。首先,市场结构已经初步形成,空的增量相对有限。二是基于银行理财资金的非规范债权(以下简称非规范)业务系统治理进入最后阶段,渠道模式成为重要清理对象之一。

在现有监管环境下,资产管理业务如何在现有监管环境下利用特殊计划的“spv样特征”等工具挖掘新的监管套利可能性,也将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资产管理机构的渠道业务正呈现出从资产型渠道向负债型渠道过渡的趋势。

8万亿渠道转型
所谓渠道业务是指经纪人或基金子公司利用资产管理计划作为工具,充当银行间或财富管理基金的“贷款”渠道,以规避信贷额度控制的业务模式。由于项目和资金实际上是由银行控制的,资产管理机构赚取的渠道费收入是更无风险的套利。

可以预计,无论托管规模还是业务收入,2014年渠道业务对国内管理业务的贡献仍将保持一定比例。
以中信证券(报价、咨询)和海通证券(报价、咨询)这两个业务活跃的行业领军企业为例,2014年上半年,两家券商定向资产管理规模分别占其托管资产总额的92.46%和90.78%,定向资产管理业务收入分别占管理费收入总额的70%和78%以上。

截至去年7月底,中国证监会的数据显示,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和基金子公司资产托管的总规模达到9.29万亿元(不含专项基金账户)。如果按90%估算,资产管理机构托管的渠道业务量不低于8万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资产管理机构之间对于渠道业务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甚至出现了一些券商因渠道费用较高而亏损给子公司提供资金的现象。
“去年之前,我们与一些券商合作开展了银行券项目,后来又找了一家基金子公司合作,因为后者的价格比较低。”一位来自北京某股份公司分公司财务部的人士透露:“这可能是因为经纪业务构成资本占用,有规模限制;不过,基金子公司没有净资本限制。”

比内部竞争更严峻的是来自政策的外部威胁,当前的监管政策对渠道业务形成了更明显的压制。去年12月,银监会创新监管司紧急发布了《商业银行金融管理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提出“消除层级嵌套,以去杠杆化、去渠道化、去连锁化为目标。”

分析师认为,渠道业务可能会受到影响,但不会消亡。
“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代客,但银行自有资金和银行间资金没有受到影响。”贺兰(化名)是北京一家股份公司资产负债管理部的负责人,他认为,“此前的178号文件(《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可以对拥有自营资金的特殊目的实体进行“同业投资”。渠道业务的价值仍然存在。”

资产方转向负债?
事实上,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监管套利机会,渠道业务对资产管理机构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虽然渠道业务不会消失,但可能发生的变化之一是,一些渠道业务将从“资产型渠道”转变为“负债型渠道”。

以《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报道的“资本债券相互持有模式”为例,部分银行计划将资产管理计划作为代理持有工具,用理财资金持有交易对手发行的二级资本债券,以达到降低债券成本、膨胀资本的目的。

这种模式只是当前渠道业务急需转型的一个缩影,这种模式的浮水也反映出监管政策对资产侧渠道业务的强力封锁,导致监管套利思维倾向于从前台向中后台调整。

同样,几年前,央行在调整存款口径后发布了《关于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利率管理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建议将非银行同业存款纳入一般存款核算,这部分存款将“免于支付”。

这意味着银行可以通过资产管理渠道将银行间存款转换为一般存款,或者将传统存款纳入资产管理渠道并免除支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政策出台后不久,一些基金子公司开始推广这类业务,即利用专项计划作为渠道,帮助银行实现存款科目的转换。然而,当时一些内部人士指出,这种套利对银行来说“不划算”。

国信证券(报价、询价)持有这种观点。其中一个原因是同期银行同业存单与一般存款存在较大差异,这将导致银行在免付状态下获得的额外收入被过度抵消。

然而,一些业内人士仍认为,随着政策执行的演变,未来仍可能有新的套利机会。
“(国鑫证券的)计算是基于银行间转换率的静态市场价格,但在渠道背后可能有一个特殊的协商价格。这种谈判也可能有市场价格,但需要时间来形成。”北京某股份公司金融市场部的一位人士认为,“预计贷存比也可能包括非银行同业拆借或投资,届时将会有新的变化,银行同业拆借仍有转换需求。”

“转型需要解决两个问题。长期问题是降低存贷比的压力,短期问题是不支付。”这个人还指出。
事实上,以前银行间存在一种保险协议存款模式,即利用保险资产管理计划作为将银行间存款转换为一般存款的渠道;新政策实施后,尽管渠道价格将会下降,但预计证券公司和其他资产管理机构也将获得类似的机会。

然而,一些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目前套利的可能性仍依附于长期的监管政策,其相关模型的变化也将充满不确定性。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套利机会仍将长期存在,但其模式将随着监管的变化而变化。”贺兰坦率地说。
标题:8万亿通道业务转型调查:或由资产端走向负债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285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