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79字,读完约3分钟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和环境保护部近日发布了《国家重点鼓励的环境保护技术装备目录》(2014年版),包括107项技术装备,涵盖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等8个领域。

引导用户单位积极购买列入目录的技术设备,提高先进环保技术和设备的市场份额,引导社会资本和设备制造企业转向环保,打造行业龙头企业群体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综合利用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录》针对国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以控制重点领域、行业和污染物为工作目标,提出了一批先进适用的环境保护技术和装备。其中,大气技术装备占25.2%,水占23.4%;在应用领域,涵盖市政、火电、钢铁、水泥、石化等重点行业。

“与2011年版《目录》相比,本《目录》增加了近年来开发的先进环保技术和设备,治理效果显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节能增效效果明显。可以说,这项技术比较先进,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负责人指出。

例如,在选择技术参数时,少数技术设备是基于现行的排放标准,而大多数技术设备的性能都高于排放限值。特别是针对烟雾、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污泥等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录中还包括了一些尚未引起业界足够重视但在未来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并代表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技术,如正向渗透、生态修复、二氧化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及设备等。

近年来,我国环保设备发展迅速,工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自2011年以来,环保设备制造业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3年,全行业总产值约为3600亿元。科技研发、新产品推广、重大装备制造和应用取得重大进展。例如,在2011年版的目录中,有72件物品被列入R&D类别。此次修订后,仅有2项保留在R&D类别中,其余被转移或合并到应用推广类别中,表明新产品和新技术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应用,也验证了《目录》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目前,中国环保装备行业总体供应水平仍处于能够满足实际需求的总体水平。尖端技术研发不够,先进环保技术和设备的市场份额仍低于10%,导致环境工程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高。而且操作不稳定。”该负责人表示,从进出口情况看,国内设备出口始终处于初级阶段,且集中在中低端产品,整体国际竞争力不强。相比之下,国外环保产业发达的国家已经完成了技术和设备的原始积累,高新技术与环保产业的融合成为主流趋势。产业发展模式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出口技术,提供核心关键设备和零部件,产业利润率远高于中国。

据报道,2011年版目录的主要思想是通过研究和开发提高行业的科技含量。最后出版的目录中有72项,占67%,证明了这一点。然而,由于缺乏来自用户群体的最直接的环境需求,目录中的高科技设备似乎在一些污染控制领域之上,并且难以着陆,并且效果不佳。因此,今年的《目录》注入了环境需求的引擎,将科技导向、产业发展和供需对接相结合,将科技研发-示范应用-产业化-推广应用的良性循环贯穿整个产业链,迅速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标题:引导制造企业转向环保装备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312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