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48字,读完约3分钟
鄂景平
只有实施“节水、治污、环保”的“三个第一”,才能使“调水、供水、用水”的“三个第一”取得最大效益。南水北调不是简单的调水线路,而是实践“节水优先”和诠释“生态文明”的发展线路

南水北调工程的中东路线被洪水淹没。我们能放松一下吗?事实上,供水只是第一步,如何管理和使用“南水”仍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可以说,“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供水,先环保后用水”,能否落实“三先三后”,将直接影响到南水北调工程未来的成败。

节水是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我们怎么谈成功?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耗资数千亿元,成千上万的移民做出了无私的贡献,使得千里之外的调水变得困难!如果受水区不节约用水,水被浪费,需求过度增加,这不仅是对人和财产的巨大浪费,也无法向历史和人民解释。

也有人说,“南水北调工程完成后,北方不会缺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黄淮海盆地极度缺水。即使长江调水,受水区人均水资源也只能增加100多立方米,与国际缺水线相差甚远。如果不节约用水,缺水问题就无法解决,甚至会陷入大调水、大浪费、再调水、再浪费的恶性循环。这种调水的意义是什么?

污染控制是前提。前提没有保证,也没有什么可依赖的。我们今天面临的水污染问题,是200多年来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并逐步解决的问题,注定是长期而艰巨的。虽然南水北调干线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水质已经达到标准,但当污染控制没有完成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的污染和新的问题将会出现。如果稍有不慎,一旦水质出现问题,污水被转移,我们无法向任何人解释。

环保是我们的目标。如果生态得不到改善,调水的好处就无从谈起。长期以来,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人类活动远远超过了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河流干涸、地面沉降等严重的水生态危机。如果南水北调,地下水超采现象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输水可以说是成功的吗?

就南水北调而言,不仅要弥补现有的水资源缺口,还要满足未来的水资源需求,更重要的是,要还清生态债务,让地下水得到恢复。因此,只有实施“节水、治污、环保”的“三个第一”,才能使“调水、供水、用水”的“三个第一”取得最大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南水北调工程不是一条简单的输水线路,而是一条实践“节水第一”和诠释“生态文明”的发展线路。

“三先三后”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粗放、不合理的用水方式。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体制和机制,推进用水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坚持统筹协调,把外调水、本地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把水资源的环境承载力作为一个刚性约束,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用最严格的制度来守住水安全底线。坚持节水优先,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做好节能减排等节水工作。坚持标本兼治,既加强水生态保护,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发展与生态双赢。通过一系列的制度保障,中国的新水网已经形成了“四横三纵、南北分流、东西互助”的格局。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鄂景平在2015年度工作会议上说
(记者赵永平整理)
标题:南水北调办主任:“调水后北方就不差水”看法错误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466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