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36字,读完约7分钟
中国的金融开放进程正在加速,这可以说是一系列的好戏。
其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一带一路”计划将帮助中国资本走向全球;上海自贸区推出自由贸易账户外币服务(ft账户),rqfii试点地区增加到12个,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qdii)即将推出,标志着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将再次推进;最近,中国央行监管与统一部部长盛松成预测,以市场为导向的汇率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将在一两年内基本完成。

在“百花齐放”的背景下,对中国金融开放的风险进行预警和防范尤为重要。复旦大学主办的“2015上海论坛”以“中国金融开放与亚洲市场一体化”的高端圆桌会议诠释了中国金融开放的方方面面。

管涛:“一带一路”和AIIB促进了中国资本输出的多元化
多年来,美国债务一直是中国的主要储备资产,其低投资收益将外汇储备多元化推到了议事日程上。“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投资银行为此打开了一扇窗。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前司长、中国金融四十论坛高级研究员关涛表示,中国的对外资产为6.41万亿元,对外负债为2.43万亿元,净资产为1.77万亿元,仅次于日本。中国的对外资产主要是储备资产。剔除这一部分后,中国的私营部门为净外部负债。

“中国的投资收益全年都是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外部资产损失,这主要意味着中国的外部资产投资结构不匹配。”关涛说。
此前,《中国商报》报道,就中国的资产负债结构而言,中国的对外资产主要是外汇储备资产,对外负债主要是股权负债(fdi和股权权证),即股权负债吸引外资,外资主要是通过外汇储备形成的债权。然而,两者的投资回报率相差近20%,这是中国对外投资收入持续逆差的根本原因。

对此,管涛认为,这有好处也有坏处,因为与证券投资相比,外汇储备资产具有相对稳定的回报。然而,他也认为中国应该提高外汇资源的使用效率。“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加快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战略部署。”

他表示,“一带一路”沿线的60多个国家差别很大,应该区别对待。有必要建立一种买方自担风险的市场意识,并以市场导向的方式控制外国投资的风险。此外,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即积极推进贸易便利化,深化金融合作,促进亚洲金融体系稳定,加强多边合作。

就AIIB而言,“未来,中国的私营部门不排除与AIIB等多边金融机构合作,推动中国资本走出去。”他说,AIIB的建立应该是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改革的重要一步。中国应该树立国际视野,采取开放的态度,AIIB不能照搬国内的制度运作。

史玉亚:金融时报账户推动黄金改革风险管理和控制创新
谈到中国的金融开放,资本账户开放势在必行。与此同时,我们吸取了1997年金融风暴的教训,必须防范开放后可能出现的风险。
4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正式宣布,在上海开展自贸区会计业务的金融机构可以根据相关要求为地区和海外实体提供本外币一体化的金融服务,标志着金融服务账户外币服务功能正式启动。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跨境人民币业务司副司长石解释说,金融时报账户是指银行在上海自贸区会计部为客户开立的具有统一规则的本外币账户。对于国内企业而言,拥有一个金融时报账户相当于拥有一个可以自由兑换海外资金的账户;对于海外企业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根据国民待遇原则在进入前获得相关的金融服务。因此,金融时报账户也被赋予了中国金融开放的“试验场”的含义。

金融衍生产品账户对国内企业的积极影响是真实的,这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外资企业生来就有海外融资,但国内中资企业要获得海外融资,必须经过一个又一个的审批。这一渠道尚未开通,但在试点地区,在新的政策框架下,只要符合融资标准。国内企业可以与外资企业同等对待,外资企业也给予了积极的反馈。”石对说道。

当然,风险预防和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在防范风险方面,我们借鉴了国际惯例,但我们也进行了创新尝试。”石介绍说,安排单独核算管理是主要措施,主要考虑防范和控制跨境、跨市场的交叉转移风险,要求金融机构为自由贸易账户提供自由兑换资金,自由贸易账户应与普通业务资金分开核算。

此外,宏观审慎管理的概念已被引入试验区。“这是没有先例的,因为宏观审慎只是对金融体系的一种健全管理,从未在海外融资和跨境资本领域实施过。”石表示,在资本大量流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宏观审慎调整参数”的手段实现反周期调控,解决实体经济顺周期行为所带来的风险。

具体来说,解释说:“我们的条件参数是嵌入在实体经济的涉外经济活动中的。例如,在海外融资中,企业可以融资的资本总额的两倍应该乘以宏观审慎参数,现在可能是1。今后,大量连续的周期性资本流入可能会调整到0.8。”

“此外,考虑到短期资本流入和长期资本流入的风险不同,本币资本流入和外币资本流入也不同,因此存在嵌入式结构调整。例如,我们有一个期限风险转换系数和一个货币风险转换系数。在进行宏观审慎监管时,可以进行结构性调整。”

Joyd: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应该利用这一趋势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而言,还有另一个具有重大全球影响的事件不容忽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目前正在对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的构成进行一项为期五年的审查。各界对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的预期正在升温,希望人民币能成为全球储备货币。

然而,上海发展基金研究会秘书长乔一德指出,人民币加入sdr应该顺应潮流,关键是人民币能否达到“可自由使用”的标准。
“人民币今年有可能加入特别提款权,但更重要的是推动国内金融改革。即使今年不能加入,改革的步伐也不能停止。”此前,乔伊德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说。

Joyd在会上说,2010年,人民币试图进入中国,但失败了,今年,它再次赢得了中国政府的关注。其原因是纳入特别提款权可以极大地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增强特别提款权的稳定性,极大地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此外,如果人民币能够纳入特别提款权,将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起到积极作用。“尽管人民币进入特别提款权将是有益的,但它并没有那么大,中国人民应该冷静应对。”

具体来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一篮子货币有两个标准。第一,货币发行国(或货币联盟)在过去五年中一直处于商品和服务出口的前沿,第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承认货币是一种可自由使用的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0年评估特别提款权时,认为人民币已经达到了第一个标准,但第二个标准还存在一些差距。对于“可自由使用”的标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考察四个指标:货币在国际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以货币计价的国际银行贷款、以货币计价的国际债券以及即期外汇交易量。

事实上,正如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早些时候所说,加入特别提款权对中国来说更具象征意义,中国需要做的是进一步深化金融市场,以推动人民币真正成为全球储备货币。
标题:专家激辩中国金融开放进程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505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