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94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金融市场已经站在流动性陷阱的边缘。据媒体报道,上周,应金融机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对部分金融机构进行了定向回购,收回流动性1000多亿元。这表明,中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已经泛滥到需要自愿返还给央行的地步。

今年前四个月,社会融资总量仅增加5.7万亿元,比去年前四个月减少1.5万亿元。社会融资的收缩加剧了实体经济的融资困难。今年前四个月,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同比仅增长6.5%,比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5.5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实体经济中投资项目的融资速度跟不上项目推进的速度,融资困境可见一斑。

当从金融到实体的流动性传导路径无法打通时,货币宽松更多地体现在推高金融资产价格上,但实体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极其有限。自3月初以来,银行隔夜利率已下降2.4个百分点,至1%左右。相当于央行在银行间市场10次降息,每次降息幅度为25个基点。然而,这并没有改善实体经济的缓慢增长,而是将上证综指推高了40%以上,这增加了资产泡沫的风险。

类似的情况已经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欧美国家的央行通过量化宽松向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试图将资金挤入实体经济。这些措施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成效有限,但却极大地推高了金融资产价格,为未来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埋下了许多隐患。

欧美国家陷入这样的困境是可以理解的。在这些国家,政策很难直接促进实体经济的投资意愿和银行的贷款意愿。除了保持金融市场的低利率,央行真的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刺激经济。

但中国完全有能力重复欧美的错误。就稳定增长而言,中国有更多可用的政策工具。政府对占中国总投资四分之一的基础设施项目有很大的控制权。放松房地产调控政策也能有效提振房地产需求,稳定占总投资四分之一的房地产投资。在融资方面,只要放松地方政府和房地产融资的限制,就可以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缓解实体经济的融资困难。放弃这些稳定增长的直接工具,在金融市场上放水是浪费金钱,这只能使金融市场陷入流动性陷阱,既不能稳定经济增长,也增加了金融泡沫的风险。

当然,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应该转向消费和创新,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大力刺激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来保持高增长的老路不能再走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的融资需求,人为地设置障碍。经济转型需要时间,而且很容易被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打断。因此,对于基础设施和房地产融资,我们仍然应该采取支持的态度,而不是盲目抑制。

最近,我们看到基础设施和房地产融资政策更加优惠。除了地方债券互换政策外,NDRC还放宽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券发行限制,银监会也对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展期开放。这些政策与我国经济转型的大方向并不矛盾,相反,它们有利于引导金融市场的剩余资金流向实体,缓解实体经济的融资困难。

只有积极利用这些有效工具稳定增长,我们才能避免重蹈欧美国家货币宽松的覆辙,避免实体经济增长乏力和金融市场大泡沫。许高
标题:经济参考报:防止金融市场跌入流动性陷阱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514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