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99字,读完约3分钟
这无疑会给微信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微信从内容开始。
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许多主要发布原创内容的微信公众账号创始人指出,虽然原创内容会得到解释和保护,但他们仍然经常面临原创文章抄袭的问题,维权成本很高,但维权效果并不理想。

中国知识产权律师网首席律师、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许表示,除了政府层面的行政措施外,腾讯、新浪等一些主要市场主体也需要增强意识,创造性地提供一些技术手段和防范措施。

反剽窃权利保护的成本太高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财经评论员占豪身上,他在2014年2月注册了微信公众账户“占豪”。随着人气飙升,各种假数字和抄袭者接踵而至。微信上有三个官方号码,名为“占豪”,其中一个增加了黄色认证“V”,介绍中使用了“占豪官方唯一账号”字样。

《21世纪经济报道》在一次采访中了解到,这些抄袭者的通常做法是修改文章的标题和原文,并直接在他们自己的平台上发布,而不指明任何来源。
新媒体运营商牛雪波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抄袭者不注明出处就直接转载的情况屡见不鲜。“但是我们不能联系每个微信公众账号,工作量太大了。”

他甚至发现有一个只有100多个读数的微信公众号。在阅读了20分钟的每日手稿后,小号会发出相同的内容。“有一阵子我每天都报告。报道后,文章将被删除,但第二天将被复制。我们也通过了这个号码的接线员,但是对方直接把我黑了。”

“广东的一家媒体以前用过我的文章。我们通过传真与他们沟通后,对方回电解释情况,并支付了稿费。”《六神读金庸》的创始人王晓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维权成功只是个案,更多原创者面临着高昂的金钱和时间成本,最终因各种原因而流失。

由于几家主要门户网站的客户抄袭了《有你鹿鸣》的文章,黄志杰特地委托律师到上海进行公证。“一方面,律师需要被委托;另一方面,公证需要大量的材料。一份公证书要2000元,几个公证员要几千元。”

今年2月3日,针对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抄袭等侵权行为,微信团队发布了《微信公众平台操作规范》的相关规定,提出第一次侵权将删除文章并给予警告,第二次侵权将封存7天,第三次封存14天,第四次封存30天,第五次永久封存。

报告机制实施后,王晓磊觉得剽窃现象有所减少。然而,占豪创始人认为,报告程序仍然很复杂,其他人经常收到答复说“发起人没有报告,因为他不同意报告。”

保护和鼓励创新
许指出,《通知》主要从执法角度明确了对此类问题的处理,增加了侵权人的责任和面临的风险,起到了威慑作用。
根据微信2014年披露的官方数据,微信公众账号已超过800万,其中不到原创内容的十分之一,经常会遇到各种抄袭者。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最新监测数据,在日常使用中,76.4%的用户会使用朋友圈来查看自己朋友的动向或分享,朋友圈中分享链接的次数已经超过每天30亿次。

然而,一般读者并不关心内容的来源,这使得许多微信用户选择拷贝一些“大”文章来赚钱,以积累一个大的用户群。
根据黄志杰的观点,理想的状态可能是建立一个拥有行政权力的第三方组织,该组织可以迅速采取一些行业约束措施来阻止剽窃者的行为。
王晓磊指出,互联网的共享精神与原始内容的保护之间没有冲突,保护是互联网鼓励创新的最重要前提。
许还强调,惩罚不是目的,而只是增加违法成本和防止违法行为,而这些的最终目的是完善版权合作机制,让社会各方都能享受到作品所带来的价值。
标题:微信公号转载秩序调查:反抄袭成本过高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613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