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22字,读完约4分钟
据《天津日报》报道,6月9日,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兴国主持召开了市政府第54次常务会议,会议原则通过了《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空厅布局规划》等。

上述规划纲要提出将“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作为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总体目标和示范核心。
此前,北京和上海分别确定了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深圳市领导也提出了建设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投资研究所所长郭蓉认为,天津在科技创新方面将有别于北京和上海。“天津可以尝试将中关村的科技创新活动转化为自己的产业活动。”

利用中关村打造产业创新中心
会议强调,要紧紧抓住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历史机遇,坚持以规划为导向,明确产业定位,集聚创新要素,实现错位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努力把“一区二十一园”建设成为“十三五”期间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上述发展规划概述了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未来五年将实施“154”发展战略。
也就是说,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为总体目标和示范核心,以科技企业、创新要素、发展/空间、支撑环境和开放合作为五大示范重点,以组织领导、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监督评估为四大保障,充分部署示范区建设的主要任务,努力成为创新主体集聚区

根据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二十一parks"/"きだよ0/房”的布局规划,天津应整合第一区(核心区,包括华苑科技园等。)和第二十一公园(目前位于每个区的科技子公园)进行开发。

这些地区将重点建设“一线、两带、一城”的产业集群。“第一线”是京津科技新干线,从北京中关村延伸到天津滨海新区,依靠首都的创新资源建设城市的高科技生产,分别向西南或东部延伸。

会议指出,在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规划的基础上,要向部际协调小组报告,争取早日获批。
南开大学滨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博文光指出,“产业创新”的提法与天津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密切相关,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天津的优势。
它认为,与北京和上海不同,天津一直强调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其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对于天津来说,建设一个产业创新中心更实际、更清晰、更容易实施."

根据以上会议信息,天津将明确核心区和子园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突出主导产业,重点支持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竞争实力强的企业加快发展,延伸产业链,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良性格局。

根据官方数据,天津的科技企业发展迅速。2014年,新增中小科技企业14800家,达到61000家;新增小型大型企业630家,达到3003家。
天津财经大学创新创业研究中心主任张丽艳告诉记者,这需要政府搭建一个平台,将创新产品与市场和媒体联系起来,并将创新产品商业化。
这与北京、上海和深圳的定位明显不同
此前,北京、上海和深圳都依托各自的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出了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在自主创新方面,天津的地位明显不同于北京、上海和深圳。
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杜德斌指出,北京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注重基础研究,而上海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有一些基础研究,但更注重应用。另一方面,深圳的创新支撑能力较强,实现创意产业化的条件较好。

他认为,天津可以在应用方面做出更多的贡献,特别是在企业创新方面,特别是结合北京的一些创新成果,实施产业化,这样可以做更多的工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2014年,R&D科技投入约占gdp的3%,低于北京的6.03%、上海的3.6%和深圳的4.02%。
截至2014年底,天津有55所大学,天津和武汉有37名院士,少于武汉。对天津来说更具启发性的是深圳,那里地方高校数量少,但创新能力仍然很强。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投资研究所所长郭蓉认为,天津要想更好地发展,就需要培育活跃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创新型产业生态。
博文光认为,天津应该学习深圳的经验,学习如何更好地利用科技。如何更紧密地整合产业,充分利用北京的科研资源和技术优势;另外,要提高科研利用效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努力达到“放大”的效果。
标题:天津:定位世界级产业创新中心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641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