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69字,读完约3分钟
22个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即上海市政府最近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在其他地区引起了轩然大波。
自中央深化改革小组通过《推进部分区域体系综合创新改革试点总体规划》以来,许多地方创新改革试点已经在规划之中。
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一位参与起草地方试点方案的人士表示,在引进22个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后,如何在符合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找到真正有利于突破体制障碍的改革突破口,是其他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备受追捧的FTZ宣言和对接FTZ计划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如何与创新和改革相重叠成为目前地方关注的一个关键话题。
创新改革与自由贸易区叠加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除了22个科技创新中心,上海还初步制定了综合创新和改革实验的试点方案。
全面创新改革试点是在全国范围内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八号文件”)的举措,被一些媒体称为“继自贸区之后的又一个新引擎”。今年5月5日,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推进部分地区体制综合创新改革试点总体规划》。

创新和改革试点项目的地方版本将侧重于突出地方特色,打破体制和制度障碍。与自贸区互动的形成也成为地方政府进一步抓住改革机遇的重大课题。
上海自贸区管理委员会研究局局长张勇最近写了一篇文章,建议鼓励与科技创新相关的金融资源和金融要素在自贸区框架内率先实现自由流动和市场配置。

同时,他认为3.0版可能会进一步探讨国际人才的自由问题,使高端人才如科技人才、R&D人才和世界各地的专业人士能更方便地在上海FTZ工作、创业和创新,也使上海FTZ的高端人才更贴近世界和市场。

然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中部某省自由贸易区申报筹备小组了解到,该省的自由贸易区申报也将被视为与最新的“综合创新改革试验”相叠加,重点是科技创新的制度突破,相关方案也正在研究中。

上海版的程序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本地参考
最近,《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名记者参加了一个关于地方创新与改革的研讨会,发现会上印发了《科创22》的上海版文章,成为官方和学术政策研究的参考。

从发表的22篇《上海科技创新》文章来看,强调建立市场化的创新体系和机制,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优化重大科技创新布局。

一位参与起草地方试点方案的人士表示,上海科创的22项政策涉及创新和改革的方方面面,政策突破的规模相对较大。目前,地方政府需要拿出符合地方特色的创新改革政策。

据悉,地方试点的基本方向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等相关领域的改革,实现重点突破。
根据试点任务要求,一方面,围绕八号通知相关重大改革,明确了具体方向和需要落地的相关改革措施;另一方面,目前,基本方向明确,突破性较强,改革难度较大,表面上存在较大风险,而改革措施需要先经过中央政府授权才能进行第一次检验;最后,是在各种国家改革试验中正在探索并取得成功的、需要在当地进行检验和推广的改革措施,以及地方政府在自身权力范围内独立提出的、对其他地区具有借鉴意义的改革措施。

因此,在科技创新领域,各方都希望“扩大招生”,制定改革方案,抓住创新和改革实验的机遇。
以科研成果转化政策为例,上海提出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收入占R&D团队的比例不应低于70%。
今年1月湖北省颁布的《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提到,高新区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科研成果至少有70%可以转让给项目业主。
5月前,武汉东湖高新区科研成果转化政策(报价600133,咨询)是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收入中个人收入分配比例最高的政策,目前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规划一直是“肩并肩”。

在支持各类R&D和创新机构发展方面,上海建议继续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发展外资R&D中心,进一步吸引和支持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R&D中心,鼓励其升级为大型区域性R&D中心,开放创新平台参与母公司核心技术研发。

事实上,截至2014年4月,跨国公司在沪落户的R&D中心占全国近四分之一,世界500强企业的R&D中心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对于许多中西部城市来说,跨国公司落户R&D中心的数量一直是地方政府希望突破的科技创新的一个缺陷。

许多参与制定地方创新和改革方案的人士对上海版方案的突破进行了评论,称与国内目前的情况相比,上海方案已经取得了大规模的突破,覆盖面很广;如何赶上其他地方也是上海科创第22条出台后需要考虑的一个难题。
标题:地方筹谋创新改革试点方案 与自贸区申报叠加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642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