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499字,读完约14分钟
文化产业“走出去”对于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近年来,作为文化产业最活跃的部分之一,中国电影产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带动了国内电影产业链的发展,提升了电影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现状
—“公益”与“市场化”的结合加快了电影“走出去”的步伐
目前,中国的公益电影交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以下简称“电影局”)和文化部外展局在海外联合举办中国重大电影节和展览;二是电影系统相关单位和地方广播电视部门在境外举办中国电影节;三是主办国电影局支持的驻外使领馆文化馆举办的各类中国电影放映活动;第四,中国电影参加世界各国举办的电影展览和电影节。据统计,从2009年到2013年,电影局领导和支持了国外相关单位举办的505个公益电影展览,每个季度放映3,275部电影,有1,378部电影入选参加各种国际电影节。其中,330部电影获得了440个国际奖项,票房也从2003年的11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96亿元

中国电影“走出去”有几种市场化的方式:一是国内制片机构与海外电影公司合作制作电影,并通过国外渠道出口中国电影;第二,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作为中介机构,通过参与国内和国际电影交易市场,为海外电影人寻找海外销售电影的渠道。2009年至2013年,共出口1013部国产电影,海外销售收入108.34亿元。五年来,中国电影平均海外票房达到22亿元,其中2010年国内电影海外销量为47部,销往6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电影发行总收入达到35.17亿元。2014年,国产电影海外销售收入18.7亿元,同比增长32.25%(见图2)。

近年来,电影产业的海外并购规模显著增加。2013年1月至7月,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行业利用外资总额同比增长154%。
——“引进来”和“走出去”同等重要,中外合作制作发挥鲶鱼效应
中外合拍在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电影的制作水平。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负责中外合作制片的管理、协调和服务,已经承接了757部合作制片和700多部纪录片。根据中国电影合拍公司的统计,中国每年出口的电影票房有90%以上来自合拍。从2001年到2011年,平均每年有39到40部联合制作,从2011年到2013年,每年批准的联合制作数量上升到50到60部(见图3)。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规定,国外“进口电影”的国内份额为25%,获得“合作制作”资格的电影在中国市场享受国民待遇,并按43: 57的比例与影院分享。中国国内消费市场对欧美的跨国电影制作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为了获得高额利润,跨国制作企业纷纷寻求中外合作拍摄,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主管部门在投资比例、利益分配、创意人员比例等方面对好莱坞电影进入中国市场设定了严格标准,但实施效果面临挑战。

——从国内外市场来看,电影行业的“走出去”状况总体上要好于其他影视行业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颁布实施了《广播电影电视“走出去”工程实施细则》。动画、电视剧和电影已经成为政策支持的三大领域。在三大影视产业中,电影产业的进出口相对均衡(见图4)。

从动漫产业来看,2013年全国共制作了358部国产电视动画片,总时长为204,732分钟。2012年,中国共制作了395部国产电视动画片,时长222,938分钟。动画片的进出口比例不平衡。2011年,中国各种影视机构出口146部动画片,时长20万分钟,金额超过2800万美元。

从电视剧产业的角度来看,中国早在2003年就已经成为电视剧年产量最大的国家,其年产量是美国的三至四倍,在电视剧国际贸易份额中排名第一。2012年,中国电视剧出口总额为1.5亿元,进口近4亿元。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中国电影“走出去”是不平衡的,不可持续的,市场份额很小。国产电影产量大,出口电影数量少;参与公益性对外交流的人越多,实现商业产出的人越少;外国艺术电影院很多,但主流电影院很少。深层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软实力和国际文化保护的滞后制约了电影产业的国际化
首先,软实力落后于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电影需要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综合国力居世界第一。其文化产品的出口竞争力非常强,好莱坞电影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1992年,美国音像制品对欧洲的出口值为36亿美元,而从欧洲的进口值仅为2.9亿美元,比例为12: 1。”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但文化软实力发展滞后,在国际文化贸易中的地位远远落后于国际商品贸易。像电影这样的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远没有竞争力。

第二,文化差异和文化贸易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影产业的“走出去”。一方面,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对电影等跨国文化产品的消费往往受限于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文化贸易涉及意识形态、思想和文化传统。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坚持保护文化多样性的理念,保护民族文化和国家利益,阻止强势文化产品的进入。近年来,欧盟初步认可了法国提出的“文化例外”概念,并决定暂时将文化影视产品排除在ttip谈判议题之外。中东国家提出了“伊斯兰文化例外”的观点。“文化例外”的提出主要是针对美国文化的强势传播,这在客观上增强了国际文化贸易的保护气氛,也增加了电影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难度。

——市场主体发展不足和国家投资不足导致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弱
首先,中国电影缺乏国际文化交流的经验。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起步较晚,人才储备不足。此外,由于对国际市场缺乏了解和控制,瞄准国际市场的中国电影制片人数量严重不足。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很难找到同时打动国内外观众的最佳产品。一方面,高票房的国产电影在国际市场上表现不佳;另一方面,票房优秀的外国电影在中国反响平平。

其次,缺乏有竞争力的国际市场参与者。国内电影产业起步较晚,其技术、内容和运营模式还不成熟。中国虽然有2000多家注册电影制作企业,但市场上只有十几家一线电影制作企业,像好莱坞六大电影企业这样的中国电影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近年来,一些领先的国有电影企业票房成绩不尽如人意,落后于市场化的民营企业。中国企业内部实力薄弱,在国际市场上难以与欧美跨国电影公司竞争。

第三,支持国产电影“走出去”的投资不足。中国每年用于支持电影《走出去》的专项财政资金只有500万元,只够支付中国电影在各个国家举办的电影展览的配音、字幕或翻译费用。法国政府每年对出国电影的支持达到7000万欧元(5.3亿元人民币)。此外,在国产电影和进口电影的认定上还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导,不利于中国企业面向国际市场生产国际电影。

电影业“走出去”的有益探索及启示
近年来,国内一些民营电影企业率先“走出去”,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2年,大连万达集团以26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第二大影院amc Cinema Company,并于2013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2014年第四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9亿美元。小马奔腾印度公司以3000万美元收购了美国特效制作公司数字王国。Dmg(尹姬媒体(报价002143,咨询))于2009年进入影视行业,并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为国际电影产业链中的知名企业。与六家好莱坞公司合作制作了几部面向全球市场的电影。2014年4月,dmg通过资产置换方式在资本市场上市,建立了完整的影视作品生产、经营和整合营销服务的产业链。这种中国民营影视娱乐企业迅速崛起并成功国际化的现象值得关注。

——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打造国际化团队和商业模式,为快速进入国际电影市场提供保障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是消费者文化娱乐需求上升的关键门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是文化消费的爆发期。2009年,中国电影银幕数量达到5000个,这意味着中国电影的市场化规模达到了一个新的临界点。与此同时,中国电影政策取向出现拐点,政府加快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一些反应灵敏的市场参与者跟随市场趋势,抓住机会进入电影市场。国内电影市场日益活跃,为电影“走出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民营影视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注重国际化团队和商业模式的塑造。万达在整合amc影院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的运营管理团队。以dmg为例,它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一个高度国际化的高级管理团队,注重国际业务的拓展。在运营模式上,dmg像好莱坞六大制作企业一样,利用集团的传播能力和资金支持电影业务,然后利用电影影响力推动集团的产业发展。

——在国际市场上实现与跨国电影公司的全方位合作,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
美国电影业在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生产模式,电影的准备、剧本开发和拍摄方法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电影公司开始有意识地与好莱坞、迪士尼、环球、华纳、哥伦比亚、派拉蒙、福克斯(以下简称“六大电影公司”)等跨国电影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在与跨国电影公司的合作中学习和创新。

一些中国民营电影公司深入参与国际电影市场竞争和全球电影资源配置,与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合作制作、制作和发行中美合拍电影。其中,dmg注重中外合作中的版权控制和剧本选择,掌握了产品开发的主动权。华谊兄弟(报价300027,咨询)和博纳电影有限公司共同参与北美华视电影发行公司,在国际市场迈出了重要一步。

——准确定位国际市场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关键
准确的市场定位是电影产业成功国际化的基础。美国每年生产700到800部电影,而只为全世界的观众生产30到40部电影。这部电影的剧本组织、投资和明星战略都是面向世界的;电影公司在销售、营销和宣传方面实施国际化战略,有针对性地占领国际市场。海外市场收入占这部电影总收入的70%。

根据国际市场的特点和外国消费者的偏好,中国电影开始拍摄受全球观众欢迎的“中国元素”电影。以dmg为例,它在投资、开发、实施、制作和发行五个主要环节都有很强的操作能力,注重控制开发和实施两个主要环节,从剧本开发的早期介入,有意识地选择适合全球消费者口味的故事,制作适合国际市场的电影产品。

——民营电影企业“走出去”现象的启示
首先,公开竞争比过度保护更能促进中国电影企业的成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多年的发展经验表明,市场开放并没有导致中国相关产业和企业的崩溃,而是会推动中国企业积极学习和创新,最终赶超欧美跨国企业。中国电影市场和中国电影娱乐集团的崛起发生在中国进一步开放电影市场之后,民营电影企业的快速成长得益于中国电影市场的高度开放。因此,与市场开放相关的中国电影政策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扩大开放范围,逐步加大开放力度。

第二,重视中外电影的合作,鼓励国内外制作企业在同一个舞台上竞争,努力“借船出海”。目前,中国电影海外票房的90%来自中外合作制作。中外电影公司的合作有助于拓展中国电影的国际视野,中国电影公司也提高了中外合作的能力。中外电影合拍带来了人才培养、技术溢出和管理溢出,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中国更多地参与好莱坞电影的投资和制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好莱坞的运作机制,促进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模式的建立。中外合拍已经成为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重要渠道。

第三,激发市场参与者的活力应该是电影业“走出去”的政策重点。塑造软实力和突破文化保护,市场主体具有独特优势,而开放、竞争和创新离不开多元化的市场主体。电影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不仅需要国家队的参与,还需要dmg、光媒体(报价300251,咨询)和华谊兄弟等民间团队的参与。中国电影市场存在国际贸易不平衡,电影产业面临着“大国市场规模和小国贸易条件”的困境。解决上述问题,有赖于电影产业体制和机制的进一步改革,有赖于培养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生存和发展的市场主体。

政策建议
——鼓励公开竞争,充分利用两个市场的两种资源,努力激发电影市场主体的活力
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积极探索和创新“合作制作”和“进口电影”的认定,以及如何定位国产电影,注意相关尺度的紧密结合。简化相关的电影审批程序,给中国电影团队更大的制作空间。充分利用大国和大市场的优势,促进跨国企业的技术转移,鼓励中国电影企业提高内部实力,鼓励形成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国内领先制作企业。鼓励中国电影企业通过中外合作和合作制作融入全球电影价值链,占领海外市场份额。支持中国企业拍摄定位于国际市场的电影,选择有竞争力的影视公司,并给予优惠政策。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融资机制,加快电影业“走出去”
加大对电影产业“走出去”的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研究出台电影产业“走出去”的金融优惠政策,加大对资本市场等渠道的支持。利用出口信用担保和政策性银行信贷资金支持中国电影企业“走出去”。支持电影企业建立多元化国际融资机制,支持中国电影企业的国际并购,对高科技电影企业的并购实施金融激励政策。适当减轻电影企业税收负担,增加符合政策导向的电影贷款利息补贴。

——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完善版权确认和评估机制,推进版权交易平台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快制定中国电影分级标准。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部际协调”作用,在推动中国电影产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形成部门合力。完善电影产业法制建设,推进《电影产业促进法》立法进程。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
标题:电影产业“走出去”应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707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