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21字,读完约6分钟

目前,中国经济显示出一些稳定的迹象。继5月份工业用电量和铁路货运出现初步改善,以及长期贷款总体持平之后,6月23日汇丰(HSBC)在中国公布的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的初始值为49.6,为3个月高点。然而,未来增长是否会继续反弹仍存在不确定性。

打通财政“中梗阻”是稳增长的关键

目前,中国经济仍面临巨大压力。从经济效益来看,国有企业整体业绩下滑充分显示了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效应”。1-5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175732.9亿元,同比下降5.9%。从就业形势来看,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关注“隐性失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近指出,“隐性失业”(指减少工作时间和劳动报酬)一直在上升,自今年年初以来,因拖欠工资引发的抗议活动更为普遍。一方面,劳动力供求比例紧张;另一方面,有许多迹象表明“隐性失业”正在恶化。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越来越大。鉴于去年第三季度工业利润持续下降,这意味着今年下半年就业形势将继续恶化。最近的政策变化是试图调整宏观政策,从去年只关注去杠杆化,转向关注去杠杆化和确保未来几个季度的gdp增长,以消除就业市场预期恶化带来的潜在风险。

打通财政“中梗阻”是稳增长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中央政府大力鼓励企业创新,将其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增长势头的重要抓手。然而,产能过剩、低效率以及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影响加速了行业重组。这些困境让一度占据主导地位的大型企业变得谨慎和观望。就R&D而言,R&D水平和企业投资比例近年来略有下降。由于R&D和创新不足,企业产业水平低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主任郝玉峰表示,2014年,中国500强企业中有420家提供了R&D数据。2013年,R&D投资5934.8亿元,同比增长7.36%,R&D投资增速连续两年下降。2014年,中国500强企业在R&D的平均投资占销售收入的1.25%,连续三年下降。

打通财政“中梗阻”是稳增长的关键

央行最近对银行家的调查也指出了对经济的担忧。最近,央行发布的《2015年第二季度银行家问卷报告》显示,59.5%的银行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冷”,比上季度上升4.9个百分点。对于下一季度的货币政策,45.8%的银行家预计它是“宽松的”,另外51.8%的人预计它是“适度的”。这一调查结果,加上此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部分成员的调整,使得市场各方都特别关注货币政策的未来走向。专家表示,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底部阶段,各种稳定增长的措施正在初见成效,低通胀环境没有改变,货币政策将继续关注企业的“融资困难”。

打通财政“中梗阻”是稳增长的关键

市场普遍认为,虽然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但在党中央、国务院稳定增长、调整结构、推进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指引下,未来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将继续发挥作用,稳增长的后续政策有足够的储备工具,经济增速有望在第三季度末见底。然而,为了做出实质性的改变,使经济增长见底,核心仍然是改革。

打通财政“中梗阻”是稳增长的关键

目前,决策层的政策控制顺序仍然倾向于优先考虑积极的财政政策。上周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传达了向“三驾马车”施加力量的政策信号后,6月1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发出了稳定增长的“组合拳”,重点是增加关键领域的有效投资。为了贯彻落实这一精神,6月19日,国务院发布并实施了《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提出了推进财政资金“零到整”、集中财力稳定增长的十项措施。

打通财政“中梗阻”是稳增长的关键

国务院和中央部门不断推出新的工程包,加快重大工程项目的审批,并敦促实施项目投资。当然,一系列措施旨在稳定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一些分析师表示,根据今年7%的经济增长目标和目前的经济结构,出口疲软,预计将对经济增长贡献高达一个百分点;投资和消费将分别占3个百分点左右。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63.64亿元。如果不考虑国内生产总值统计中的价格指数等因素,根据上述理论,要实现2015年7%的增长目标,至少需要20.43万亿元的投资。随着房地产投资的下降,为了实现投资额,对策是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来对冲。

打通财政“中梗阻”是稳增长的关键

地方稳增长政策也紧紧跟随中央的方向。自5月份以来的40多天里,10个省相继出台了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和措施。通过梳理各省稳增长的具体政策,可以发现地方稳增长政策主要集中在重大项目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房地产、创业创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互联网+”等方面。

打通财政“中梗阻”是稳增长的关键

毫无疑问,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我们不应盲目增加投资来刺激经济发展,而应切实提高投资效率。总而言之,有效投资可能有几个类别:基础设施投资;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资;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现代服务业等。事实上,政府新一轮投资的思路非常明确:在投资方向上,弥补不足,调整结构,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在投资主体上,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到1%的政府投资被用来煽动社会和私人投资;就投资方式而言,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合作通常被称为ppp。

打通财政“中梗阻”是稳增长的关键

然而,目前的问题是,这些重大项目能否真正实施,取决于资金是否到位。有专家指出,在政府投资项目的推动下,由于整体经济放缓、投资环境变化、社会资本观望以及政府的“懒人政治”,许多金融基金仍在“沉睡”,这表明中国投资需求增长不够。难怪李克强总理会语气沉重地强调,财政资金在很多年内都不会被允许在账户上“睡大觉”。“已经分配了一些地方资金,然后我们就不开工了。我们必须依法把那些记入账户。多年的财政拨款已经收回,转到中央确定的重点项目上,转到想当军官的地方去!”此外,ppp模式的推广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政府观念陈旧、项目盈利能力差、缺乏对民间资本话语权的保障、对政府合同精神的质疑等。因此,如何提高投资效率,进一步推进投融资改革迫在眉睫。也就是说,要刺激国内经济体系的投资需求,还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艰难的变革。

标题:打通财政“中梗阻”是稳增长的关键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7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