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33字,读完约3分钟
经过前几年的快速扩张,玉米淀粉企业产能严重过剩,玉米淀粉市场已进入下行周期,企业正挣扎在亏损边缘。一般来说,大多数小企业对继续从事玉米淀粉行业缺乏信心。随着河北省环保要求的提高和资金的短缺,这些小企业恢复生产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相比之下,大型玉米淀粉加工企业表现出较强的阻力,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大型企业一般为自己的电厂提供电力和蒸汽,这有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大型企业也有下游深加工能力,支持上游玉米淀粉生产。目前,由于下游需求较低,许多大型玉米淀粉企业库存积压。一些企业表示,一吨损失在100元以内是可以承受的,并试图保持生产的连续性。

除了环境压力增加成本之外,玉米淀粉行业陷入困境还有三个原因。
首先,玉米原料的价格很高。经过多年的储存,国家手中的玉米库存过高。仅在2014/2015年,玉米临时仓库的采购量就超过8200万吨。此外,临时储存和国家储备结转的库存在过去几年中,国家手中的玉米库存超过1.5亿吨,基本满足了国内玉米的年度需求。巨大的玉米库存增加了农业金融支持,也影响了市场玉米流通。2014年第二季度后,由于玉米主要集中在国家手中,市场粮食流通紧张,玉米价格迅速飙升。8月中旬,山东地区的玉米价格飙升至2800-2850元/吨,比3月底上涨了500元/吨。高玉米价格使淀粉深加工行业承受巨大的生产成本压力。

第二,财政压力明显加大。国内淀粉生产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偏高,一般年化融资成本超过8%。玉米作为产品的原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近两年来,国内玉米价格波动较大,这使得玉米价格低迷时企业难以建立大量库存。当玉米价格上涨时,他们不得不承受巨大的成本压力,甚至遭受严重的加工损失。在2014年第一季度之前,国内玉米价格持续下跌,但由于金融压力,企业无法建立大量库存。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国内玉米价格大幅飙升,企业损失巨大。一度,每吨玉米的加工损失达到150-200元,持续了近四分之一。

第三,下游需求疲软。淀粉下游产业的产品主要是糖,包括果糖糖浆、麦芽糖、葡萄糖(固体和液体)和糊精。统计局宣布,2012年固体糖和液体糖的总量为1146万吨,消耗了约一半的淀粉。

布雷克全球农业咨询(北京)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林国发表示,目前淀粉下游产品——糖——产能过剩。截至2014年底,全国果葡糖浆生产能力接近600万吨,2014年产量仅为300-320万吨。产能利用率仅为50-55%。葡萄糖和麦芽糖也有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糊精的生产能力和需求大致相当,可以保持较高的运转率。由于近年来产能的扩张,酒精的生产能力逐渐变得产能过剩,出口量由于中国玉米价格高而下降。氨基酸中的赖氨酸已出现严重产能过剩,玉米价格偏高,我国赖氨酸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国外产能偏高,氨基酸出口困难。近年来化工行业造纸行业的持续低迷不利于淀粉需求,食品加工业肉类和膨化食品需求的增长和放缓不利于淀粉行业需求。

鉴于玉米深加工行业的困境,业内人士认为可以考虑实施目标价格直接补贴。在考虑政策时,要平衡农民和深加工企业的利益,解决企业融资难和贷款难的问题。此外,鼓励企业利用期货等金融工具规避原材料和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利用商品期货建立虚拟库存,对冲价格下行风险。
标题:三因素致玉米淀粉行业陷入困境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733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