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30字,读完约3分钟
“基于最近的降息和RRR降息政策,中国的货币政策仍有足够的政策组合选择,可以是灵活的、前瞻性的,同时保持政策基调的中性取向,并酌情适度宽松。”中国银行咨询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最近预测。

5月10日,央行宣布从2015年5月1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自2014年11月以来,货币政策经历了三次降息和两次RRR降息。尽管央行强调“下一步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保持适度的紧缩”,但大多数机构预测,央行在应对实体经济变化时已开始转向“积极的”。

事实上,在降息之前,摩根大通(JPMorgan)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滨预测,“政府将在未来几个月出台进一步措施,以应对近期的增长担忧。”在货币政策方面,我们预计在第二季度将政策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并可能出台取消存款利率管制的政策。”

CICC曾表示,“中国经济仍在惯性下滑,预计货币政策将继续放松。”5月3日,CICC发布报告称,预计今年财政和房地产相关政策将进一步放松,中国人民银行可能在5月份将利率下调25个基点。

至于此次降息后的货币政策走势,摩根大通认为,央行不会在此次降息后进一步降息。然而,由于此次降息的时间早于预期,因此不能完全排除再次降息的可能性,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即将发布的经济活动和通胀情况数据。

根据摩根大通的报告,未来的定向政策工具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今年下半年,预计央行将采取传统和创新相结合的定向措施。因此,有针对性的量化政策工具可能会比以前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央行发布的《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指出,目前有大量货币政策工具可以有效调节和供给流动性,没有必要通过量化宽松大幅扩大流动性水平。

CICC固定收益研究部认为,不实行量化宽松并不意味着不放松。通过传统的RRR切割和针对性的工具,如mlf,slf,psl等。,央行肯定能确保银行间资金保持宽松状态,从而引导各种利率下调。RRR 4月大幅降息已经初见成效。如果降息和各种定向工具跟进,效果会非常明显。

据民生证券宏观研究团队称,尽管货币政策宽松,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并不顺畅,实际利率仍然很高。
巴曙松认为,随着中国金融结构的调整和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控正处于从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逐步转变的过程中,但传导机制需要进一步理顺,需要综合运用数量和价格工具。经过前两次RRR降息和央行继续使用定向工具后,银行间流动性普遍充裕,超额准备金率水平有所上升。在新的形势下,宏观政策的重点更多的是疏通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促进宽货币对宽信贷。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需要同步跟进货币市场的价格工具,如存贷款利率和下调利率,以形成协调的政策效果。
标题:多家机构料货币政策已转向“积极”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796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