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37字,读完约4分钟

5月18日,江苏省副省长徐南平在常州对“产学研”体制下诞生的多项高新技术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后表示,“江苏科技创新的重点、难点和出路都在制造业。”

科技创新的常州模式:政府充当“创新资源集聚者”

徐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曾担任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和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科技创新是他的核心职责。

截至2015年5月18日,常州先进制造成果展已连续举办10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在过去的10年里,常州一直把“科创”作为其发展的核心,但效果不如传统产业快。

科技创新的常州模式:政府充当“创新资源集聚者”

本次交易会共签约28个重点工业项目。常州市委书记李岩在会上的讲话中透露,近10年来,常州市对新兴产业的投资总额超过34亿元。李岩认为,经过10年的不断努力,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产学研合作的“常州模式”基本形成。

科技创新的常州模式:政府充当“创新资源集聚者”

常州模式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常州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80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2.9%,其中高新技术企业986家,民营科技企业8700家,居江苏省第三位;共引进2000多支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42人,创办科技企业1300多家,直接带动了常州引进的3000多项专利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科技创新的常州模式:政府充当“创新资源集聚者”

“产学研”的“常州模式”的基本逻辑是:地方政府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高校科研院所引进应用型“技术”,地方政府扮演“创新资源聚合者”的角色,二者结合形成一个“项目”,推动技术产业化,其表现形式是各种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创新的常州模式:政府充当“创新资源集聚者”

以机器人(报价300024,咨询)行业为例,常州市副市长方国强认为,常州的早期发展并不意味着强大。现在它面临着邻近城市的激烈竞争。“该行业总体规模较小,结构薄弱。产业创新和人才聚集不够,产业附加值不高。”

科技创新的常州模式:政府充当“创新资源集聚者”

“如果你不能控制某个项目,它将在当地着陆,你也不能控制它不被邻近的城市夺走。毕竟,这是一个市场经济,”常州某开发区管委会的一名官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抱怨道。关键是,你不能阻止一所大学不与常州以外的城市合作。

科技创新的常州模式:政府充当“创新资源集聚者”

因此,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北京代表处代表穆弘说,“常州模式的核心在于,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的‘项目孵化器’可以有一个符合中国现行机制和制度的制度设计。”

科技创新的常州模式:政府充当“创新资源集聚者”

需要考虑的是,在“产、学、研”的框架下,常州市各级政府、开发区、高校联合成立的“研究所”如何定位?或者,对于那些在“研究机构”工作的人来说,市场和“写文章”之间的平衡是什么?

科技创新的常州模式:政府充当“创新资源集聚者”

穆弘说,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佛朗哥研究所60%-70%的资金来自市场,但该研究所还规定,工业研发的资金不应超过50%。"否则,它将成为一个政府研究机构."

科技创新的常州模式:政府充当“创新资源集聚者”

科技创新仍然需要政府的推动

台湾中央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红表示,台湾产业研究所在半导体领域有一个长期的“平均市场接受度”案例。特别是绿色科技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定了这一轮科技创新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显著的效果。

科技创新的常州模式:政府充当“创新资源集聚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洪渊表示,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走出“象牙塔”,这表明市场对“生产、教育、科研”有着强烈的需求,但在当前的现实下,科技创新仍然需要政府的推动。

科技创新的常州模式:政府充当“创新资源集聚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新成立的江苏工业技术研究院正在努力解决科技创新中的诸多难题,常州将是其探索土壤之一。省工业研究院的宗旨是建设一个以江苏为核心,特别是苏南地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工业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的常州模式:政府充当“创新资源集聚者”

长江学者、原重庆大学副校长、省工业研究院常务院长刘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做一些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就是创新。”

刘说,北京目前正在实施“高精度”创新中心计划,每年投入财政科技资源5000万至1亿元,第一阶段连续投入5年。其中,“70%用于人员开支,针对人员本身。”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励人才本身,而不是在过去为外来人员搭建一个平台。”

科技创新的常州模式:政府充当“创新资源集聚者”

刘清说,70%中有50%是专门从国际市场上挑选人才的。

标题:科技创新的常州模式:政府充当“创新资源集聚者”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8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