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124字,读完约18分钟
由中国国家商报(博客、微博)和韩国国家商报联合举办的“2015世界知识论坛”?中韩企业家峰会论坛将于今天在成都开幕。数百名与会的韩国企业家将参加成都市投资促进委员会和论坛组织者组织的商务考察,感受成都蓬勃发展的动力,看到成都未来的重点发展领域和规划,期待看到商机,分享中国西部快速发展的红利。

成都作为传统天府之国的中心,已经给熟悉三国文化的东亚邻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次,作为论坛的东道主,它将以全新的面貌向韩国商界领袖展示其现代化和活力,展示开放城市和成功城市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新气象。

《上海》
开放城市
成都的“引力”:“朋友圈”越来越大
《国家商报》记者蒋然来自成都
成都正以无比开放的态度拥抱世界。
在举办了财富论坛和中国商业会议之后,2015年世界知识论坛?中韩企业家峰会论坛在成都举行。与其说是财富论坛等高层活动的后续效应,倒不如说是成都的对外开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客人和朋友的关注。

近日,《凤凰周刊》以“成都重力”为主题,报道了新常态下成都转型的调查。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对这个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倾注了大量的笔墨。目前,成都已吸引了14个领事馆落户,成为26个城市的友好城市。成都在国际上越来越有吸引力,有越来越多的朋友。

“成都重力”成为一个新的热门词汇
2014年是成都努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年,成绩斐然。成都围绕“全球开放”战略,继续实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今年,成都的国际化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

《凤凰周刊》报道后,“成都重力”成为一个新的热门词汇。事实上,成都的朋友圈正在扩大。
英国首相大卫?卡梅伦曾经说过,要感受中国发展的未来,就必须来到成都;米歇尔,美国第一夫人?奥巴马毫不掩饰他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德国总理安吉拉?默克尔从成都开始了她的第七次中国之行。

蓉欧高速铁路呼啸而过,将起点和终点串联起来。根据2015年4月29日的最新消息,成都和波兰罗兹将很快建立姐妹城市。几天前,成都与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尔正式成为国际友好城市。迄今为止,成都已与26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2014年,成都与匈牙利佩奇、美国路易斯维尔和爱沙尼亚塔林等五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友好合作城市达到33个。
成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流也在扩大。
2014年,除了成功举办中德对话论坛等国际会议外,到访的国际政要数量也有所增加,新增了以色列和新西兰驻成都领事馆。截至目前,驻成都的外国领事机构已增至14家,成功举办了“2014伦敦成都周”、“铁人三项世界杯”等国际文化体育交流活动,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以友谊城为纽带,在成都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在成都启动了一系列合作项目:教育、医疗、旅游、经贸、体育……涉及各个领域。成都市民也从中受益:在直飞伦敦之后,成都已经实现了与旧金山和毛里求斯的直航;成都人可以去国际小学学习纯正法语,在国际医疗机构就医,在家门口观看世界级比赛。

创造优越的投资环境
林秀鸟来了。
成都正在努力创造优越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全球资源整合能力,深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截至目前,已有262家财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
刚刚被提升为国家级新区的天府新区,已经成为全面开放的前沿地带和制度创新的先导区。今年1月,中信集团、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央企出席了天府新区推介大会,表现出浓厚的投资兴趣。

开放的成都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成都,一个机遇的成都。成都正通过加强新川创新科技园、中法成都生态园建设,依托“8+1”合作机制加强与芝加哥的业务合作,不断提升国际经贸合作水平。

2014年,成都对外贸易稳步增长,进出口总额558.5亿美元,同比增长10.4%。成都高新技术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居中国第三,西方第一。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青白江成都铁路临时开放口岸获批,也显著提升了对外贸易便利化水平。

与此同时,成都仍在推进高质量的“走出去”。2014年,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新增海外投资项目100个,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增长30%。
目前,成都正在积极争取中国(成都)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商品和服务贸易发展,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推动成都产品和服务更广泛、更深入地走向世界。

这座位于中国西南的内陆城市已经成为一个开放的桥头堡,以开放的姿态充分展示了它的魅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赢得了国际的赞誉。
成功之都
成都的“高度”:中国经济的“第四极”
《国家商报》记者蒋然来自成都
今年两会期间,《求是》杂志旗下的《小康》杂志以“新常态,万亿级,重新开始”为题,聚焦成都经济转型。最近,《凤凰周刊》也在很大的篇幅上分析了新常态下的成都战略。

在谈到关注成都的原因时,两家杂志都不约而同地指出,成都作为中国经济的“第四极”,在“理解、适应、引领新常态”的背景下,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成都近年来的发展变化一直吸引着我们的目光。我们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成都在许多方面都做了非常突出的工作,有些做法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小康》杂志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在一次采访中说。

作为西部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任仲任重道远。在“归零再出发”的思路下,成都抓住产业升级的主线,将发展五大高端产业作为新常态应对策略之一。
在“万亿级”之后开始
2014年,成都加入“万亿俱乐部”,成为西部第一大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9%,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62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25亿元,增长14.1%;全年成都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全国和省级平均水平高3.9和2.6个百分点,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首。

此外,成都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实现增加值5080亿元,增长8%。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总部经济等服务业核心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取得新成绩。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5000亿元,24家“新三板”上市企业荣获2014年中国城市物流杰出成就奖。接待游客1.8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663.4亿元,增长25.1%。

在跨越万亿大关的同时,成都的经济也像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进入了一个新常态,伴随着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和趋势转折:gdp的快速增长将是不可持续的,中高增长将成为常态。基于消费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多重拉动将成为常态;高端优质三大产业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依托城市群和经济圈的发展也将成为新常态。

一方面,它跨越了万亿的门槛,另一方面,它在新常态下“争取稳定”。站在万亿的新起点上,成都又怎么能重新开始?
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看来,“新常态”不仅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成都提出要积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摆脱gdp崇拜、速度情结和转移焦虑,强化产业优势,推进天府新区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成都“新常态”政策
今年1月,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再次以结构调整为基础,加快产业升级,完成了“新常态”下的一系列部署:率先发展信息安全、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五大高端增长产业,突出发展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重点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与此同时,成都市在七个方面开展了284项具体改革,并出台了“55项措施”来借鉴上海自贸区的经验,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各主体的创新和创造力。
从具体的产业升级效应来看,成都事实上已经站在了电子信息产业的世界前列,并带动了中国it第四极的崛起。
2014年最后一个月,英特尔宣布将在未来15年投资16亿美元升级其成都工厂,并将英特尔最新的“高端测试技术”引入中国。
英特尔公司执行副总裁兼技术和制造部门总经理比尔。郝特曾表示,这笔投资是英特尔封装测试业务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英特尔在成都的最大单笔投资。这意味着成都已经成为英特尔战略布局中的一个重要城市。

今年5月8日,成都BOE第六代ltps(低温多晶硅)/amoled生产线项目在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正式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计划为220亿元。目标产品是高端手机显示器和新兴手机显示器产品。项目建设期为两年,预计2017年第二季度投产。

国际枢纽
打造内外沟通顺畅的区域交通枢纽“国际蓉”
国家商报记者丁来自成都
四川机场集团总经理潘刚军在刚刚结束的“2015年世界空港城市会议(亚太)”上,带来了成都新机场的蓝图。
潘刚军在接受《国家商报》采访时透露,“如果一切顺利,成都新机场将于年底开工,2019年竣工。”新机场被定位为中国第四个国家国际航空空枢纽。当新机场在202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时,旅客吞吐量将达到2500万至3000万人次,货物和邮件将达到35万吨,到2025年,旅客吞吐量将达到4000万人次,货物和邮件将达到70万吨,这就是未来的aviation/き

今年1月,成都新机场被正式批准为四川历史上最大的投资项目。到目前为止,成都已经为中西部到欧洲的直航建立了“空中部通道”,成都也将成为中国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

中国民航总局副局长周来真曾经说过,机场的发展必须以机场为基础,机场规划与机场的规模和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在此之前,连接成都和欧洲铁路运输走廊成都-欧洲快速铁路开通了。“蓉欧高速铁路的开通,彻底改变了内陆城市必须依靠港口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历史。”成都物流办公室主任陈中伟告诉记者,这条跨国运输走廊于2013年4月开通,从成都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至波兰罗兹站,全长9826公里,运行时间14天。成都将充分发挥“一带一路”的战略支撑作用,通过成都-欧洲快速铁路立体联运,实现航运、水路、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的融合。

随着新机场的建设、成欧高速铁路的开通和国家开放口岸的批准,成都正以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充分发挥其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支撑作用。
成都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交汇处,是连接南北和东接达西的战略纽带。记者从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得的资料显示,四川与西部边境省份在产业结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和交通网络布局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和共同发展的巨大潜力,是促进长江经济支撑带和南北丝绸之路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互动,发挥成都作为战略支点的作用,培育四川作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环节。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西部开发研究中心秘书长刘事青表示,成都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交汇点的地位和作用不可低估。“在地理上,这两个战略带在这一地区相交。此外,成都是中西部地区第一个副省级城市,其领先地位不可动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艺声告诉记者。

创业之城
成都的“态度”:帮助“融票”创业
国家商报记者丁来自成都
成都正在成为一个“创业之城”,吸引着国内外的“制造商”前来梦想。
近日,成都市正式发布了《成都市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15-2025)》(以下简称《创业天府计划》),提出到2020年,成都将形成一个拥有20多万科技企业家的完整的全球创业支持体系。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它将被建成一个全国领先和国际知名的“创业之城和梦想之都”。

“让当地的草根成为“精英”,让外国的“荣朴”成为主人。”是成都的目标。在5月9日举行的创业项目路演中,《国家商报》记者获悉,成都实施的创业天府计划已经带动了近25亿元的企业和社会投资。

被誉为“创业教父”的成都创业董事长牛多次称赞成都的创业实力。他告诉《国家商报》,如果你选择中国最热的三个地方,成都肯定有一个。“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中国企业家和美国企业家之间没有时差。”

创业已经是这座城市的“态度”
站在“大众创业创新”的“窗口”,成都提前而准确地动了。在成都,创业已经成为城市的态度。”国家技术转移东方中心主任谢继华对成都“创业富民”行动计划的称赞没有丝毫疑虑。《全国商报》记者从成都市科技局获悉,“创业天府”计划分为“两步走”,到2020年,将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级联式创业孵化体系;科技企业达到10万家;科技企业家超过20万人;新增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基金200多个,全市风险投资机构管理的基金规模超过2000亿元。

目前,成都约有700支互联网创业团队,位列全国前三名;另一方面,成都继续支持互联网创业。在天府软件园、孵化园、天府新谷等互联网企业聚集的地方,企业家可以享受场地、税收、资金等方面的优惠待遇。“对于基层企业家来说,初期最重要的是低成本的办公空间和广阔的融资渠道。”务实和尚网络的企业家陈俊宇告诉记者,成都在场馆支持方面非常强大。陈俊宇团队办公室位于成都高新区软件园创业园区,不仅免除创业团队3年的租金,还提供一系列的资金支持系统,每年引导创业园区孵化团队投资2000多万美元。

创业领域自2007年成立以来,现已占地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拥有近150家孵化企业和400多个孵化创业团队,其中包括20多家国内外知名的互联网领域企业,如尼必如、平果科技、鲁大师等。

创业生态有利于“荣漂”
成都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创业生态?在成都“创业天府”行动的启动仪式上,成都提出了这样的解释:即使我们的企业家流落街头,他们也不愿离开城市,即使身无分文,他们也必须坚守成都;每个人都宁愿在这里“漂泊”,也不愿离开成都去寻找创业机会。

谈到“融券”的概念,咖啡的创始人马林也有同感。“我不是四川人。我来到成都上大学。毕业后,我去广州工作了几年,然后回到成都创业。我是一个真正的漂移!”

马林告诉记者,在成都创业是因为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有着浓厚的创业氛围,适合生活和做生意。马林还想通过让顾客喝咖啡的推广机制,让北上广的优秀人才了解成都,了解成都,感受成都强大的创业环境和政策,从而加入“融券”的行列。

在马林看来,将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荣朴”。
令包括马林在内的制造商空运营商兴奋不已的是,成都市政府在第一次京融会上明确表示“既要支持企业家,也要支持那些为企业家提供帮助的组织。”

“有了政府的支持,像我们空这样的制造商自然会非常活跃。我们将联系投资者、创业导师和优秀企业家,并经常带他们来成都与成都的企业家见面。路演之后,成都的创业融资机会自然会增加。”马林告诉《国家商业日报》记者。

迷人的天府
成都的“雄心”: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
《国家商报》记者蒋然来自成都
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自然条件优越,冬天没有严寒,夏天没有酷暑,洪水和干旱接踵而至,饥饿未知。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城市风情宁静舒适,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川菜美味可口。成都也被称为中国“最宜居城市”之一。

2015年,成都提出了《建设以成都为中心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实施方案》,正式提出将成都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中心。
这座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城改造,生态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都处于重要地位。去年,天府新区被提升为国家新区。根据白皮书,天府新区将从零开始建成第二个“工业成都”。与其他新区不同,天府新区选择了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的道路。

城市建设拒绝“大蛋糕”
无论是早期选址还是整体规划,天府新区都拒绝了在城市建设中“铺大蛋糕”的想法。根据生产城市一体化、组团布局和空房间布局的要求,新区划分为35个生产城市单元。正是大片的绿色区域“分隔”了这些生产单元。以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为例,绿地分区占总面积的比例高达70%。“从全国来看,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被提到了很高的位置,无形中创造了天府新区的发展优势。”天府新区成都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华敏说。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王晓刚也认为,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和高科技产业是天府新区的独特优势。
利用大湖、湿地和丘陵地区的中央公园,我们隔离了一些生产城市单元,并通过分组的方式将城市发展控制在“摊大蛋糕”的方向。与此同时,我们创造了一个“进城、出农村、看山、看水、工作与住房相结合”的环境,吸引高端人才,这些高端人才又将用于提升和改造地方产业。这是天府新区在生态领域的别出心裁。

2012年,成都启动了环城生态区规划建设,决定建设“80公里环城绿色走廊”,极大地改善了现代化、国际化成都的生态环境。此后,成都市提出了市区“六湖八湿地”的生态建设规划。

分两步实施计划
除了生态,成都的旅游资源也是独一无二的。不仅坐在著名的青城山上?都江堰、大熊猫栖息地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以及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西陵雪山等多处4a级以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值得注意的是,旅游业已经成为成都的支柱产业之一。2014年,成都接待游客总量达到1.86亿人次,同比增长20.01%。
在“互联网+”热潮和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大博弈中,成都旅游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优秀的旅游资源也吸引了各行各业的资金。今年4月3日,中国首富王健林在成都投资1000亿元,其中位于都江堰的万达文化旅游城项目占了一半,预计投资550亿元。

根据《建设以成都为中心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实施方案》,目前成都计划分两步走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第一步是建设西部旅游中心城市,实现城市旅游的产品、购物、服务和营销全面贯彻国际惯例和标准体系,融入国际旅游市场产业链。第二步是实现从国际区域旅游目的地向世界旅游目的地的转变,目标是建设亚洲旅游中心、文化旅游产品和跨区域合作平台。

详情请见《国家商业日报》网站:www.nbd;
微信号。;
微博@国家商报
会议咨询电话:028-86516389
标题:财富之城开放之都 张开双臂拥抱四方中外嘉宾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817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