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607字,读完约22分钟

《国家商报》(博客、微博)记者章昊来自北京和成都的实习记者冯伟

中国制造正迈出从大到强的第一步。国务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围绕九大战略任务和重点,完善八大战略支撑和保障,通过“三步走”,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跻身世界制造业强国前列。有了宏伟的蓝图和详细的规划,这艘中国制造的大船已经驶进了一个新的窗口。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在《中国制造2025》中,核心变化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改革创新是勾勒中国制造业出海蓝图的主线。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对几个关键领域进行梳理,力求做出最细致的分析,寻找制造业改革带来的新机遇。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5月19日,备受争议的《中国制造2025》(以下简称《规划》)由国务院正式颁布,这是中国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规划明确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九大任务和八项配套措施。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所宏观研究部主任贾金晶对《商业日报》表示,该计划是系统的、协同的、市场主导的和政府引导的。

针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可能遇到的障碍,规划提出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八项措施作为战略支撑和保障。“八项措施体现了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主要目标是为制造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路铁告诉记者。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在上述信息的影响下,与中国制造理念相关的股票,如机器人(300024,sz)、HKUST智能(300222,股份条)(300222,sz)、东图科技(300353,股份条)(300353,sz)等。昨天a股市场也出现了强劲的每日涨停!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迈向制造业强国的三个步骤

规划力求通过“三个步骤”实现战略目标。第一步:力争在十年内进入制造业强国的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作为一个整体将达到世界制造业强国的中等水平。第三步: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制造业强国的地位得到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前列。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规划提出了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强化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进绿色制造、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突破性发展、深化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国际发展水平等九项任务。其中,突破性发展的重点领域进一步细化为包括信息技术产业在内的十大领域。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路铁对《国家商报》记者说:“三步走的战略是实事求是,这是从中国制造业的实际出发的安排。”它不同于德国工业4.0计划,后者只关注高技术,但将关注整个制造业变得更大、更好、更强。中国制造业的不同行业差别很大,有些行业需要长期积累。”记者注意到,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伟也表示:“中国制造业必须走工业2.0补习班、工业3.0推广和工业4.0示范并行的发展道路。”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国家商报》记者注意到,规划的指导思想首先是创新驱动,而战略任务首先是提升创新能力。

路铁在接受《国家商报》采访时表示:“该规划将把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而不是扩大制造业的规模作为基本的政策方向。这也反映了从生产性投资驱动向创新性投资驱动的转变。”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八项措施是战略支持

然而,制造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体制机制和市场环境的障碍。吕铁在接受《全国商报》采访时表示:“制造业的资本回报率只有5%到6%,与金融和房地产行业相比,制造业的平均利润率非常低。没有相应的支持措施,企业就不能长期从事制造业。”基于此,吕铁在此前撰文指出,制造业的高生产率应该体现在资本的回报上,从而从根本上优化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环境,增强企业家投资工业的信心,解决制造业创新力不足的问题(310328,基金栏)。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此外,贾金晶还提到,中国制造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突破难度很大,这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组织行为能力,而组织行为能力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资金配置能力。有了强大的金融支持,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可以上升。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规划最后提出了八项战略支持和保障措施,包括: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中小企业政策,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完善组织实施机制。“八项战略支持都是针对中国制造业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而采取的系统性措施。有一些长期措施,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改善财政支持和增加财税政策,需要在中短期内完成。”吕铁说道。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十个关键领域的突破

《国家商报》记者注意到,“中国制造2025”重点大力推进十大重点领域的突破性发展,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空航天设备、海洋工程设备和高科技船舶。、先进的轨道交通设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动力设备、农业机械设备、新材料、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以上十个领域都将与a股市场相应行业的投资机会相对应."一些券商策略师告诉《国家商报》记者,比如信息技术行业的网络安全设备、工业大数据和工业平台软件;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方面,设计燃料电池和电动汽车;在生物医学和高性能医疗设备领域,有可穿戴设备和远程诊断和治疗。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从投资a股市场的角度来看,除了上述领域,投资者还可以关注与智能制造相关的领域,主要行业集中在机械、计算机、电子和电气设备等领域。

其中,工业自动化、传感器、软件和工业以太网将是受益最直接的行业。具体投资目标包括:机器人、广日(600894,股票栏)(600894,sh)、东图科技、华工科技(000988,股票栏)(000988,sz)、景山轻机(00088)此外,在动力设备方面,我们还可以关注汇川科技(300124,股票栏)(300124,sz)、宏发股份(600885,股票栏)(600888)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上海》

本地样品?福建泉州

泉州纺织企业试图“敏捷制造”的利润从5%上升到15%

国家商报记者李婷来自泉州

泉州传统纺织服装企业正在尝试一种被专家称为“品牌2.0”的创新商业模式,以实现“二次创业”。这是在制定和发布《泉州制造业2025》的背景下发生的。“我们不知道这辆专列能把我们带到哪里,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们现在不上车,我们就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车。”福建海天纺织集团董事长助理张树生在接受《全国商报》采访时表示。在“中国制造2025”发布之前,第一个地方制造计划“泉州制造2025”的大纲已于今年3月由泉州市政府公布并批准,大纲的核心设计师也参与了“中国制造2025”的制定。那么,走在全国前列的泉州做了哪些有益的尝试,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泉州。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传统制造业的第二次开拓

库存周转天数从40天增加到80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也从30天增加到80天。毛利自从增加到37亿元以来一直在下降...

这些是中国科学软件研究院工业管理与设计中心主任韩永生和他的团队在泉州工作两年多的真实案例,对象是泉州传统鞋业和服装业的龙头企业。

福建海天纺织集团是福建领先的面料供应商,2014年的产值为8.6亿元,客户包括优衣库、迪卡侬和哥伦比亚等知名品牌。然而,相对于销售额,利润只有5%。在产能过剩的压力下,海天纺织开始尝试用信息业务模式“再创业”。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这种模式称为“敏捷制造”,类似于自助餐销售模式,即根据用户需求提供服务,在解决库存问题的同时,还可以在“爆炸”缺货时做出快速反应。“敏捷制造”的核心是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首先生产一部分成衣测试市场,如三分之一,然后根据市场的实际销售情况决定是否补货。补充部分不是成品,而是原材料(可能是衣服或布料)。一方面,快速供应可以通过快速生产来实现,但另一方面,如果销售情况不理想,设计师可以通过与客户互动直接改变原材料。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为了实现这种敏捷制造,有必要对整个供应链进行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就销售渠道而言,海天纺织依靠“互联网加”的电子商务模式,计划线下只开设几家体验店。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自2014年9月起,海天纺织尝试引入数控技术生产线和信息设备管理系统,实现生产流程的智能化改造。事实证明,这条生产线确实提高了效率。“与改造前相比,今年5月车间日产量比去年增加了2吨,而员工人数从40人减少到28人。”海天染整厂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国家商报》采访时表示,虽然短期投资较大,但从长远来看,可以节约企业成本,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合格率。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根据为海天提供技术支持的韩永生的计算,“敏捷制造”可以将其利润提高到15%。

提出三项特别行动

泉州制造业近年来经历了转型升级调整,但仍面临诸多问题。“产品结构不合理,附加值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落后;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品牌推广有限;受电子商务影响、产能过剩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企业利润下降;科教资源缺乏,公共平台不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泉州制造业2025》纲要中列出的这些问题也是目前中国制造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泉州制造业2025》提出了三个专项行动计划,即智能制造、质量品牌和服务型制造,实现泉州制造业由大到强,届时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5万亿元。

智能制造重点推进制造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线和生产车间建设;质量品牌进一步增强泉州品牌的质量保证;以商业模式和组织模式创新为核心的服务型制造,为企业传统商业模式的变革提供支撑服务。“我们来这里前后已经做了20多场讲座,发现泉州企业对产业智能升级改造的认识普遍比较深入。”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所所长李诗琪说。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然而,李诗琪认为,泉州企业家对投资回报有较高的期望,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利润,但实现2025年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

“泉州制造业2025”将加大金融体制改革力度,解决企业融资困难;根据泉州特色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探索建立定制化商业模式的供应链金融机制及相关支撑体系;研究制定民间融资管理办法,开展石化、纺织服装、制鞋、水暖行业投资基金试点。"另一个问题是我们仍然缺乏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李诗琪认为,与国外制造业的逐步升级相比,泉州企业正与“2.0、3.0、4.0”同步发展,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和实践的积累。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行业样本?航空航天设备

航天设备入围中国制造2025上市公司,成为技术改造的先锋

国家商报记者刘灿邦来自北京

“中国制造2025”昨日(5月19日)正式登陆,十大重点领域立即曝光。其中,航天设备已被确定为重点制造领域之一,并明确提出要开发新一代运载火箭和重型运载火箭,以增强进入空空间的能力。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在这方面,一位经纪研究员告诉《国家商报》,中国正在开发的重型运载火箭以长征五号为代表,主要是为了满足未来的长途运输需求。

与此同时,该计划提出促进空间技术的转变,作为重型火箭主要研发单位的第一航空航天学院和第六航空航天学院在这方面有一些布局。第一研究院的航天工程(603698,Guba) (603698,sh)在第六研究院(600343,sh)的煤气化(000968,Guba)和航天动力(600343,Guba)的研发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和运载火箭燃烧和传热的研究成果和条件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推动重型运载火箭的发展

自1970年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以来,长征一号火箭已向空台发射了250多艘国内外航天器,形成了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和长征四号等4个系列13个型号,成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据统计,长征火箭前100次发射用了37年,后100次发射只用了7年。发射频率也从最初的平均每年3~4次增加到现在的15~20次,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中国航天进入了高密度发射阶段。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重型运载火箭是长征五号,它将在未来把更多的东西运送到月球或空站。”此外,在火星等遥远地方的行星探索必须依靠这些重型运载设备。重型火箭的发展是为了满足未来长途运输的需要。”上述分析师告诉《国家商报》记者。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长征五号是航天科技(000901,古巴)研制的新一代大型两级低温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航天运输系统工程,也是第一个以液氢/液氧/煤油为推进剂的大型绿色液体运载火箭。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这种火箭的运载能力大约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最大运载能力的两倍。未来主要用于发射大吨位近地轨道航天器,如空站建设、大型低轨遥感卫星,大型通信卫星或导航卫星也可一箭多星发射。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中国的运载火箭开发主要集中在中国航天科技公司。其中,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一院)是中国最大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究、设计、试制、试验和生产基地,主要业务包括航天工程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航天推进技术研究所(航天六院)是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发中心,其业务涵盖运载火箭主动力系统、轨道姿态控制动力系统和空飞机推进系统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除长征五号外,航天科技集团还开始研制长征七号和新一代小型运载火箭。

此前,央视报道称,预计到2022年,中国将完成large/きだよ 0号站建设、探月返航等多项航天计划,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将逐步承担重要任务。其中,一批新研制的大推力火箭,如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将在未来一两年内逐步进行首次飞行。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促进空间技术向民用的转化

计划中提到“促进空间技术的变革和空空间技术的应用”。记者注意到,相关上市公司有望成为航天技术转型的先锋。目前,第一航天研究院下属的上市公司包括航天工程,而第六航天研究院只有一家上市公司,即航天动力。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据了解,在煤气化技术的研发过程中,航天工程充分利用了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和运载火箭在燃烧、传热、流体动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条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在上述经纪研究人员看来,作为第一航空航天研究所下属的上市公司,航天工程在技术和人员方面与大股东整合良好。

航天动力是第六航天研究院下属的上市公司,以航天军用流体技术和惯性导航技术为核心技术,主要业务包括泵及液压传动系统、液力变矩器及液压传动系统、气表及流体计量系统等。然而,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影响,钢铁、煤炭、工程机械等行业涉及航天动力产品的下游客户持续低迷,相关产品增长放缓甚至下滑,部分产品毛利率下降。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上述研究人员认为,从长期趋势来看,航天动力需要与大股东充分流动人员和技术,航天动力作为第六航天研究所下的资产整合平台的前景依然看好。

事实上,空间技术在转型过程中也面临许多困难。这位研究员告诉记者,中国希望将空间技术转移到民用领域,但客观地说,许多空间技术没有民用市场,这是限制空间技术转化的根本问题;此外,虽然一些新的航空航天材料在技术上是先进的,但它们在地球上没有应用环境,因此谈论转变还为时过早。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行业样本?卫星开发

今年,中国卫星开发市场400亿导航应用规模迎来了一次爆发

国家商报记者刘灿邦来自北京

昨天宣布的“中国制造2025”提议加快空国家民用基础设施建设,并开发新的卫星,如空平台和有效载荷,空世界

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取决于卫星系统的布局。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技术研究所(航天五院)是中国空的主要研究中心和航天器研发生产基地,是中国的卫星、载人航天器、/。一些机构预测,今年中国卫星研发市场的规模将达到400亿元左右。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与卫星发展密切相关的是卫星应用领域,其中以北斗导航为代表的卫星应用将会爆发。2013年,中国北斗导航产业产值超过100亿元,有专家估计,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4000亿元;同时,北斗的应用领域已经从交通运输和海洋渔业扩展到智能手机和汽车导航等大众电子消费领域。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卫星开发市场有两个主要方向

目前,卫星研究正朝着两个方向发展:大容量、通用的大卫星和高可靠性、低成本的小卫星。大型卫星的发展呈现出大容量、长寿命、系列化和通用化的发展趋势,通过拦截大型卫星公共平台上不同应用目的的有效载荷,实现多种用途;小型卫星便宜又可靠,经常用于通信、遥感和科学实验。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中国的大部分大型卫星,如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和遥感卫星,都是由第五航天科学研究院开发的。正在开发的东方红4号和东方红5号卫星平台进展顺利,各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优质资产仍在上市公司之外。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对于上市公司中国卫星(600118,sh)而言,它有望受益于军事研究机构的重组。如果相关障碍消除,第五航空航天研究院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只是时间问题。此前,有研究人员向《国家商报》记者指出,中国卫星目前的业务已经比较清晰,未来值得关注的是机构改革带来的资产注入预期,五个机构的资产是中国卫星的6-7倍。对此,一些机构分析称,随后的国有企业改革和上市公司技术改造将带来公司卫星研发收入的爆炸性增长。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根据招商局证券(600999,股票栏)的计算,第五航空航天研究院2014年的总利润估计约为20亿元,第五航空航天研究院2014年的卫星开发收入约为300亿元。据测算,这五家机构占卫星开发市场的85%,2014年中国卫星开发市场规模约为350亿元。根据15%增长率的保守估计,2015年中国卫星研发市场的规模约为400亿元人民币。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北斗导航促进了卫星应用的发展

2013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达到1952亿美元,同比增长3%,其中以卫星服务和地面设备为代表的卫星应用业务占89%,卫星应用与卫星开发收入的比例约为11:1。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今年,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进入了第三个联网阶段。众所周知,北斗导航系统产品包括芯片、天线、板卡、模块、各种终端系统等。,这也是市场规模最大、企业参与度最高的领域。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统计,2013年,中国北斗导航产业产值超过100亿元。随着北斗产值的增长,其应用范围也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等行业和区域应用发展到智能手机、汽车导航等大众电子消费领域。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在智能手机领域,三星和华为推出了具有北斗定位功能的手机;在汽车导航领域,多个品牌、200多种型号的北斗汽车导航仪已经进入国内外市场;在渔业领域,利用北斗的双向通信能力,实现定位和通信一体化,为近海和近海船舶提供位置监控。北斗短消息和短消息相互连接,为渔船提供及时准确的天气和海况信息。目前,北斗船舶已达到3万多用户。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随着以北斗为代表的卫星应用产业的爆发,相关上市公司也开始关注这一布局。北斗(002151,Guba) (002151,sz)此前收购了华信天线和嘉利电子,并迅速切入R&D和卫星导航天线等基础产品制造领域。北斗七星秘书长段在接受《商业日报》采访时表示,虽然上游产业产值较小,但北斗产业链的基础和技术是核心。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何忠双庄(002383,古巴)(002383,深圳)去年9月宣布,将与福建童菲共同打造“北斗导航应用平台”,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北斗海洋产品、北斗导航个人产品业务及导航应用领域的相关运营服务。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至于北斗的前景,有专家表示,北斗产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据估计,到2020年,仅北斗卫星导航市场的年产值就将达到400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40%。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行业样本?房地产市场机会

哪个行业的房地产开发商受益于中国制造业2025

国家商报记者王杰

随着德国宣布推出升级版的工业4.0平台,中国版的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昨日发布。早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在这种背景下,工业地产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那么,哪个行业的开发商可以从这个大好机会中受益呢?

中国社科院总部经济研究中心高级顾问陈治国在接受《中国商报》采访时表示,工业地产与“中国制造2025”的有效结合,在于审视工业用地供应方式和工业地产培育方式;第二,看看各方的结合,包括创新,使产品形式更加多样化,以及R&D和制造业的有效整合。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许多房地产公司已经规划了工业地产

《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九大战略任务和重点: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基础产业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实施绿色制造;第六,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突破,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空航天设备、海洋工程设备和高科技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设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动力设备、农业机械设备、新材料、生物医学和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七是进一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第八,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的国际发展水平。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证券研究员侯(600109,Guba)指出,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并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今后,它将在政策、资金和技术方面支持相关产业。

许多房地产企业已经嗅到了机会,并正在加紧努力。

在河北省固安市,通过与工业新城运营商华夏幸福(600340,古坝)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合作共赢”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发展“航空空航天、生物医药、生产型服务业”等产业集群,固安形成了原材料科技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在转型的风潮下,继定位为“城市配套服务提供商”后,万科计划在未来十年继续关注房地产行业,但工业地产将与住宅地产和消费地产并驾齐驱,成为三驾马车驱动的业务。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早在去年5月,万科就宣布在廊坊发展物流地产。此前,万科已经运营了多个工业地产项目,包括青岛国家广告产业园、前海企业大厦、深圳留仙东总部基地综合体、郑州环球高科技智能产业园等。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自2011年以来,格林兰一直在规划工业地产的布局,并与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和其他大型航空公司空巨头联手,专注于空港新城的发展。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今年1月15日,专注于物流园区模式的华南城市宣布,将通过引入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腾讯,加快其实体商务和电子商务的整合,以形成一个跨地区的全国性批发贸易网络。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工业地产延伸到创新

“中国制造2025”正式登陆后,哪一个行业的房地产开发商可以借东风突围?

高力国际华北区总监孙超在接受《中国商报》采访时表示,以前,一些城市忽视了制造业的需求,比如北京,在城市规划中排除了一些制造业功能。事实上,制造业本身没有问题。只需细分制造业,选择适合北京发展的部分。因此,“中国制造2025”的登陆将推动制造业的创新和转型。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孙超说,怎么做呢?做什么?它是为什么制造的?经过这样的细分,我们可以考虑工业开发商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在这个行业,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已经做了很多年,而其他人刚刚涉足它。然而,需求的差异可以让我们互相学习。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陈治国表示,“中国制造2025”为制造业提出了更高的方向,更多的制造业项目将与工业地产一起开发。换句话说,在工业地产的“外壳”中有高端制造业,制造业、区域主导产业和工业地产的供给方向更加一致。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他表示,在智能制造业中,最重要的是创新,而信息化、智能化和创新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工业地产的供应将不再由工厂和工业园区主导,而是更多地延伸到创新。在载体上,它也趋向于一个孵化器、创新服务平台和其他将创新与研发相结合的产品形式。

标题: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上天入海”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8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