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82字,读完约4分钟
国家商报(博客、微博)记者刘灿邦来自北京
“中国制造2025”昨日(5月19日)正式登陆,十大重点领域立即曝光。其中,航天设备已被确定为重点制造领域之一,并明确提出要开发新一代运载火箭和重型运载火箭,以增强进入空空间的能力。

在这方面,一位经纪研究员告诉《国家商报》,中国正在开发的重型运载火箭以长征五号为代表,主要是为了满足未来的长途运输需求。
与此同时,该计划提出促进空间技术的转变,作为重型火箭主要研发单位的第一航空航天学院和第六航空航天学院在这方面有一些布局。第一研究院的航天工程(603698,Guba) (603698,sh)在第六研究院(600343,sh)的煤气化(000968,Guba)和航天动力(600343,Guba)的研发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和运载火箭燃烧和传热的研究成果和条件

推动重型运载火箭的发展
自1970年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以来,长征一号火箭已向空台发射了250多艘国内外航天器,形成了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和长征四号等4个系列13个型号,成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

据统计,长征火箭前100次发射用了37年,后100次发射只用了7年。发射频率也从最初的平均每年3~4次增加到现在的15~20次,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中国航天进入了高密度发射阶段。

“重型运载火箭是长征五号,它将在未来把更多的东西运送到月球或空站。”此外,在火星等遥远地方的行星探索必须依靠这些重型运载设备。重型火箭的发展是为了满足未来长途运输的需要。”上述分析师告诉《国家商报》记者。

长征五号是航天科技(000901,古巴)研制的新一代大型两级低温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航天运输系统工程,也是第一个以液氢/液氧/煤油为推进剂的大型绿色液体运载火箭。

这种火箭的运载能力大约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最大运载能力的两倍。未来主要用于发射大吨位近地轨道航天器,如空站建设、大型低轨遥感卫星,大型通信卫星或导航卫星也可一箭多星发射。

中国的运载火箭开发主要集中在中国航天科技公司。其中,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一院)是中国最大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究、设计、试制、试验和生产基地,主要业务包括航天工程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航天推进技术研究所(航天六院)是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发中心,其业务涵盖运载火箭主动力系统、轨道姿态控制动力系统和空飞机推进系统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

除长征五号外,航天科技集团还开始研制长征七号和新一代小型运载火箭。
此前,央视报道称,预计到2022年,中国将完成large/きだよ 0号站建设、探月返航等多项航天计划,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将逐步承担重要任务。其中,一批新研制的大推力火箭,如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将在未来一两年内逐步进行首次飞行。

促进空间技术向民用的转化
计划中提到“促进空间技术的变革和空空间技术的应用”。记者注意到,相关上市公司有望成为航天技术转型的先锋。目前,第一航天研究院下属的上市公司包括航天工程,而第六航天研究院只有一家上市公司,即航天动力。

据了解,在煤气化技术的研发过程中,航天工程充分利用了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和运载火箭在燃烧、传热、流体动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条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

在上述经纪研究人员看来,作为第一航空航天研究所下属的上市公司,航天工程在技术和人员方面与大股东整合良好。
航天动力是第六航天研究院下属的上市公司,以航天军用流体技术和惯性导航技术为核心技术,主要业务包括泵及液压传动系统、液力变矩器及液压传动系统、气表及流体计量系统等。然而,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影响,钢铁、煤炭、工程机械等行业涉及航天动力产品的下游客户持续低迷,相关产品增长放缓甚至下滑,部分产品毛利率下降。

上述研究人员认为,从长期趋势来看,航天动力需要与大股东充分流动人员和技术,航天动力作为第六航天研究所下的资产整合平台的前景依然看好。
事实上,空间技术在转型过程中也面临许多困难。这位研究员告诉记者,中国希望将空间技术转移到民用领域,但客观地说,许多空间技术没有民用市场,这是限制空间技术转化的根本问题;此外,虽然一些新的航空航天材料在技术上是先进的,但它们在地球上没有应用环境,因此谈论转变还为时过早。
标题:航天装备入围中国制造2025 上市公司成技术转化排头兵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818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