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08字,读完约9分钟
美元不仅与大宗商品呈负相关
从历史数据来看,大多数时候,美元和大宗商品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对此的一个常见解释是,大宗商品以美元计价,因此美元指数的上升将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反之亦然。

对于这个逻辑,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试。为了消除美元指数的涨跌对商品定价的影响,我们将crb指数和美元指数相乘得到一个新的指数。如果仅仅是因为货币定价,新指数与美元之间的负相关性应该会显著减弱。然而,实际结果表明,新指数更多地遵循crb指数,而它仍然与美元指数负相关的大部分时间。这表明美元定价可能有一些影响,但它肯定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我们进一步研究了crb指数以及新综合指数与美元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更直观地看出,在消除了美元定价的影响后,新指数与美元的相关性并没有明显减弱。

如果美元定价不是主要影响因素,那么二者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就不确定了。从相关系数的角度来看,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在负的范围内,但我们仍然可以识别出历史上两个非常明显的正相关点。一次是在1985年左右,另一次是在1991年左右。

我们认为,宏观情景变化是推动大规模资产轮换的主要因素。我们重新审视决定美元指数和大宗商品的宏观因素。大宗商品受到全球需求的影响,而美国需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以原油为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原油消费量最高,为30%,低于欧洲。由于新兴市场的崛起,这一比例逐年下降,目前仅为19%。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美国需求等同于全球需求。大宗商品价格受全球需求的影响更大。美元指数是美国经济和非美国经济相对强势的标志,也就是说,美国经济疲软,所以美元指数不一定疲软,只有当美国经济弱于其他国家时,美元才会走弱。同样,只有当美国经济比其他国家更强大时,美元才会走强。

美元指数和大宗商品受到不同宏观背景的驱动。如果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出现分化,这两种资产将按照各自的逻辑进行解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也在不断变化。根据历史数据,这样的时刻并不少见。因此,在分析美元指数与大宗商品之间的相关性时,有必要同时考虑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有以下不同的宏观场景,我们将通过具体的历史场景进行分析。

美国经济强劲,全球经济强劲,大宗商品价格正在上涨。此时,美元取决于相对形势。如果美国经济更强劲,那么美元就会升值,这是正相关的。如果美国经济弱于全球经济,美元就会下跌,这是负相关的;美国经济强劲,全球经济疲软,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美元走强,二者呈负相关;美国经济疲软,全球经济强劲;大宗商品价格正在上涨,美元疲软,这两者呈负相关;美国经济疲软,全球经济疲软,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美元取决于其相对强势。

1980-2008年历史情景分析
我们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元指数和商品价格分为10个阶段,分别印证了上述框架。
首先,从1982年底到1984年5月左右。20世纪80年代初全球石油危机后,里根改革了经济并实现了复苏。1982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开始上升,其增长率远远超过其他发达国家,这导致了全球经济的复苏。在此期间,美国经济强劲,全球经济强劲,但美国比世界更强大,美元和大宗商品一起上涨。

第二,从1984年6月到1985年2月。美国经济开始见顶和下滑,这也导致全球经济下滑,大宗商品价格开始下跌。但此时,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仍强于其他国家,因此美元指数继续上升。在此期间,美国经济疲软,全球经济疲软,但美国的增长率仍然相对较高,因此美元在上涨,商品价格在下跌。

第三,从1985年3月到1986年8月。在美国的推动下,全球经济持续下滑,但当时日本和德国的经济开始表现强劲,这对全球经济形成了一定的支撑。自1985年第一季度以来,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低于日本和德国,美元达到顶峰并出现下跌。在此期间,美国经济疲软,全球经济疲软,美国经济增长率下降,美元下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

第四,从1986年8月到1989年2月。美国经济在1987年初开始触底,对全球经济的拖累开始下降。后来,日本和德国引领全球经济上升,美国经济落后于当时的主要发达国家。在此期间,美国经济很强,全球经济也很强,但全球经济更强,因此美元在下跌,大宗商品价格在上涨。

第五,从1989年3月到1991年底。自1989年以来,美国经济经历了加速下滑,但当时日本和德国的经济仍然强劲,因此全球经济下滑缓慢。直到1991年初,美国经济见底,日本和德国危机相继爆发,强弱趋势开始部分逆转。在此期间,美国经济疲软,而全球经济疲软,但美国经济较弱,因此美元和大宗商品一起下跌。

第六,从1996年6月至1999年6月。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美国经济自1994年以来进入了强劲的复苏通道。然而,在美联储连续加息后,引发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受新兴市场的拖累,全球经济大幅下滑,直到1999年才得以摆脱危机。同时,美国经济表现稳定,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此期间,美国经济强劲,全球经济疲软,美元升值,大宗商品价格下跌。

第七,从1999年底到2002年初。网络泡沫破裂前后,整个世界都陷入了经济衰退。从数据来看,美国经济弱于全球经济。大宗商品价格小幅下跌,几乎达到1977年以来的最低点。但是美元已经逆势上涨,这与我们的框架不一致。主要原因是,当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陷入快速而剧烈的衰退时,风险溢价将大幅上升,而作为避险货币的美元将逆势上涨。同样的情况发生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当时美国经济拖累了全球增长率,但美元却逆势上涨。在此期间,美国经济疲软,全球经济疲软,美国经济也较弱。然而,避险情绪推高了美元,压低了大宗商品价格。

第八,从2002年到2007年。2002年全球经济复苏,新兴市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在此期间,美国经济在2004年后出现复苏和衰退,美国经济增长率弱于全球增长率。就经济表现而言,这一时期应分为两个部分:从2002年到2004年,美国经济表现强劲,全球经济表现强劲;从2004年到2007年,美国经济疲软,全球经济强劲,但大多数资产的美元指数出现下降,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

第九,从2007年9月至2010年9月。次贷危机发展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拖累全球经济衰退,然后在全球刺激政策的配合下双双反弹,美国经济始终弱于全球增长率。在此期间,商品价格与全球经济趋势一致,先降后升。在避险需求的推动下,美元略有反弹,但总体来说还是疲软的。在此期间,总体表现如下:大宗商品跟随全球经济先升后降,美国经济弱于全球经济,美元疲软,但在避险情绪下,美元将小幅反弹,与2001年类似。

第十,从2012年底到2014年。在此期间,美国经济一直疲软,全球经济由于新兴市场的停电而逐渐衰退。大宗商品价格在2011年见顶后已经下跌。由于新兴市场的增长率仍强于美国,美元在此期间的表现普遍疲弱,欧洲债务危机等风险事件将导致部分反弹,但没有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在此期间,美国经济疲软,全球经济疲软,美国经济疲软,美元价格保持低位,商品价格下跌。

在全球经济疲软的情况下,大宗商品很难有积极的表现
事实上,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两个维度。回顾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占了太多比重,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基本上是一起上升和下降的。然而,由于其他发达国家(主要是日本和德国)与美国的经济周期不一致,当它们同时上升和下降时,相对的优势和劣势就会被分开,因此商品价格与美元指数之间的相关性会不断变化。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美国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重的系统性下降,美国经济与全球经济有时会出现明显的分化,出现了美国经济强而全球经济弱(1997-1998年)和美国经济弱而全球经济强(2004-2007年)的宏观情景。截至2013年,美国经济仅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6%,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进一步下降了约5%。这意味着美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已降至历史低点,很难再现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兴衰之后的全球经济形势。

目前,美国经济正处于复苏的边缘,但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下行压力,日本和欧洲的经济没有好转。如果我们认为美国经济的比重已经系统地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那么在短期内仅靠我们自己将很难把全球经济拉回增长通道,也就是说,在全球宏观情景中,我们仍然处于弱势状态,无论美国经济能否由弱变强,大宗商品价格都很难显示出积极的表现。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看到美元指数的下降趋势,就意味着美国经济复苏流产,将陷入美国经济疲软、全球经济疲软、美国弱于全球经济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担心的是商品价格的下跌,而不是上涨的压力。
标题:重新认识美元与大宗商品关系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8562.html
